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詩癖的意思、詩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詩癖的解釋

對詩的癖好。《梁書·簡文帝紀》:“雅好題詩,其序雲:‘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 宋 邵雍 《答任開叔郎中昆仲相訪》詩:“從來有詩癖,使我遂成魔。”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寶山 範秀才 起鳳 ,字 瘦生 ,有詩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詩癖(shī pǐ)指對詩歌創作或鑒賞表現出近乎癡迷的嗜好與執着,是一種将詩歌融入生命、沉浸其中難以自拔的特殊情結。其核心在于“癖”字所蘊含的強烈、專注且超越常理的喜愛程度。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評論,用以形容文人雅士對詩歌藝術的極度熱愛與專精。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1. 專注的創作熱情

    指個體将大量精力投入詩歌的構思、推敲與創作中,以吟詩作賦為日常樂趣甚至精神寄托,表現出對語言韻律、意境營造的極緻追求。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自述“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生動體現了創作沖動難以抑制的狀态。

  2. 深度的鑒賞癡迷

    表現為對前人詩作的反複研讀、品味與收藏,能敏銳感知詩歌的微妙意蘊與藝術技巧,并從中獲得極大審美滿足。宋代文人尤袤以“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形容讀書(含詩賦)之癖,即屬此類精神依賴。

  3. 性情的自然流露

    “詩癖”常被視為文人高雅志趣與真性情的體現,區别于功利性目的。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提及“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暗示詩癖根植于深厚的修養與真摯的情感,是内在才情的自然外化。

  4. 文化傳統的象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癖被賦予積極意義,象征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與對風雅的崇尚。如《梁書·簡文帝紀》載蕭綱“雅好題詩,其序雲:‘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帝王身份與詩癖的結合,強化了詩歌在士人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權威參考來源:

詞義解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癖”的釋義(“積久成習的嗜好”)及“詩”的文化内涵界定,并結合《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關于文人創作心理的相關論述。古典例證引自白居易《醉吟二首》、尤袤《遂初堂書目序》及沈德潛《說詩晬語》等傳世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詩癖”指對詩歌創作或鑒賞有強烈癡迷的習性,通常表現為長期沉迷于寫詩、讀詩或研究詩歌。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源自漢語詞彙,由“詩”與“癖”組成,字面意為“對詩歌的癖好”,形容對詩歌的濃厚興趣與執着追求。這種癡迷不僅是愛好,更被視作表達情感、追求藝術美感的方式()。

  2. 曆史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梁書·簡文帝紀》,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自稱“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後成為形容文人雅士的典型标籤。宋代邵雍、清代袁枚等詩人也以此自況,如“從來有詩癖,使我遂成魔”()。

  3. 文化評價
    古代文獻中,“詩癖”常帶褒義,體現對文學的專注;但亦有反思,如唐代孟郊詩句“天疾難自醫,詩癖将何攻”,暗指過度沉迷可能妨礙現實生活()。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評論或描述文人特質,如稱蕭綱、袁枚等曆史人物有“詩癖”。現代語境中,亦可形容詩歌愛好者的專一投入()。

  5. 相關概念
    與“詩魔”(白居易)、“詩囚”(孟郊)等詩人别稱類似,均屬通過特定詞彙概括創作風格或精神特質的文化現象(,需謹慎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人的“詩癖”實例,可查閱《梁書》《隨園詩話》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矲矮百圍扳送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标底不吐不茹側行嫦娥朝獻塵蠹池澤遲伫觸蹈澹默東拼西湊販粜廢身奉令幹鹄甘奇高漲鞏膜鹳雀官醖龜象漢官儀漢文圜則昏昏欲睡獲得者兼該降級交厚精管阆苑廉度立約人美缺悶人苗民牛鳴徘徊泡立水疲黎俏皮氣節罄壤黍稷情四功五法騰駒天璞體器透骨金徒候瓦墁頑迷卧射物恺武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