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氣節的意思、氣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氣節的解釋

[integrity] 指人的志氣和節操

詳細解釋

(1).志氣,節操。《史記·汲鄭列傳》:“﹝ 汲黯 ﹞好學,遊俠,任氣節,内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陸遊 《有所感》詩:“氣節陵夷誰獨立,文章衰壞正橫流。” 清 唐甄 《潛書·主進》:“世尚氣節,則為直士;世尚功業,則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這戰亂的年代,一個人的氣節很要緊。”

(2).節氣;節令。《後漢書·西域傳論》:“若其境俗性智之優薄,産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晉 陶潛 《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 金 元好問 《少林雨中》詩:“西堂三日雨,氣節變蕭森。”參見“ 二十四節氣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氣節”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但現代語境中更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質。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概念
    指人在面對壓力、誘惑或威脅時,堅持正義、不屈服于強權的道德品質,強調對原則和尊嚴的堅守。

  2. 詞源分解

    • 氣:代表精神狀态,如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氣”,象征正義感和内在力量。
    • 節:指節操,即在重大是非面前堅守道德準則的選擇能力。

二、曆史淵源

  1. 早期文獻

    • 《史記·汲鄭列傳》記載汲黯“任氣節”,指其剛正不阿的品格。
    • 晉代陶淵明詩句“氣節易過”則指節氣變化,體現自然時序的含義。
  2. 儒家思想影響
    儒家将氣節視為君子必備的德行,如《論語》中“臨大節而不可奪”即強調關鍵抉擇時的堅守。

三、核心内涵

  1. 堅持正義
    在民族危難或個人抉擇中保持獨立判斷,例如民族英雄的抗争精神。

  2. 不屈從壓力
    典型表現為“不食嗟來之食”“甯死不屈”等行為準則。

四、使用場景

五、文化意義

氣節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與“忠孝仁義”并列,代表精神脊梁。其現代表述可延伸至職業操守、學術誠信等領域。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儒家思想及現代語境分析,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案例或哲學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氣節,意為堅守正義、保持原則的品質。它由“氣”和“節”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氣”是指氣質、氣勢等;“節”表示節制、自律等。根據部首和筆畫拆分,“氣”屬于氣旁部首,由4劃組成;“節”屬于竹木頭部首,由5劃組成。 《氣節》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它是中國傳統道德倫理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人們把氣節看作是品德高尚的表現,它代表着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和立身以及處世的準則。持有氣節的人能夠在困境中保持堅定的原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守正義,不被外界的利益和壓力左右。 在繁體字中,“氣節”兩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它們依然由“氣”和“節”構成。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節”字在古代用作指揮兵器的指揮棒,形狀像竹子。它的寫法是兩個豎的“亠”字組成,上面畫上兩個橫折線,表示根據方向指揮,而下面則寫上“竹”字的形狀。 古人常常用“氣節”一詞來稱贊有志有節、堅守原則的人。例如,“弘揚革命傳統,發揚革命精神,保持廉潔奉公的氣節。”這句話意味着要堅守正義、忠誠、誠信,保持清正廉潔的為人處世态度。 與“氣節”相關的詞組有許多,如“氣度非凡”、“氣宇軒昂”等,它們都表示一個人氣質高雅、精神風貌出衆。 氣節的近義詞有“正直”、“堅韌”、“果斷”等,它們都指一個人具備堅定、勇敢、正直的品質。相反地,與氣節相對的反義詞有“陰險”、“狡詐”、“屈服”等,它們表示一個人缺乏原則、容易屈服于外界誘惑。 氣節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代表着人的品格和堅守原則的勇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氣節都是人們所追求和尊崇的準則,它使人具備堅守正義、忠誠正直的品行。隻有具備氣節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不忘初心,不被世俗的浮華所迷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