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氣節的意思、氣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氣節的解釋

[integrity] 指人的志氣和節操

詳細解釋

(1).志氣,節操。《史記·汲鄭列傳》:“﹝ 汲黯 ﹞好學,遊俠,任氣節,内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陸遊 《有所感》詩:“氣節陵夷誰獨立,文章衰壞正橫流。” 清 唐甄 《潛書·主進》:“世尚氣節,則為直士;世尚功業,則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這戰亂的年代,一個人的氣節很要緊。”

(2).節氣;節令。《後漢書·西域傳論》:“若其境俗性智之優薄,産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晉 陶潛 《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 金 元好問 《少林雨中》詩:“西堂三日雨,氣節變蕭森。”參見“ 二十四節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氣節指人在面對重大考驗時表現出的堅定意志和高尚品格,尤其強調在原則性問題上的不屈從、不妥協的精神操守。這一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倫理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内涵

《現代漢語詞典》将氣節定義為“堅持正義、不畏強權的品質”,其核心包含:

  1. 道德堅守——在利益誘惑或壓力威脅下仍恪守正道,如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 民族大義——在國家危難時保持忠誠,如文天祥《正氣歌》所頌“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民族氣節。
  3. 人格獨立——不因外界壓力喪失自我立場,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文人風骨。

二、曆史語境中的實踐體現

氣節在曆史中常通過具體行為彰顯:

三、現代社會的價值延續

當代語境下,氣節延伸為:

  1. 職業操守:醫生堅守醫療倫理、記者秉持新聞真實等專業精神;
  2. 社會責任:公民依法維權、監督公權力的法治意識(如《人民日報》對公民監督的論述);
  3. 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基因,如“廉政氣節”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中華書局《孟子譯注》
  3. 上海古籍出版社《陶淵明集校箋》
  4. 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5. 人民文學出版社《于謙詩選》
  6. 人民出版社《毛澤東選集》
  7. 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8. 《人民日報》時評專欄
  9.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廉潔文化”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氣節”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但現代語境中更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質。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概念
    指人在面對壓力、誘惑或威脅時,堅持正義、不屈服于強權的道德品質,強調對原則和尊嚴的堅守。

  2. 詞源分解

    • 氣:代表精神狀态,如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氣”,象征正義感和内在力量。
    • 節:指節操,即在重大是非面前堅守道德準則的選擇能力。

二、曆史淵源

  1. 早期文獻

    • 《史記·汲鄭列傳》記載汲黯“任氣節”,指其剛正不阿的品格。
    • 晉代陶淵明詩句“氣節易過”則指節氣變化,體現自然時序的含義。
  2. 儒家思想影響
    儒家将氣節視為君子必備的德行,如《論語》中“臨大節而不可奪”即強調關鍵抉擇時的堅守。

三、核心内涵

  1. 堅持正義
    在民族危難或個人抉擇中保持獨立判斷,例如民族英雄的抗争精神。

  2. 不屈從壓力
    典型表現為“不食嗟來之食”“甯死不屈”等行為準則。

四、使用場景

五、文化意義

氣節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與“忠孝仁義”并列,代表精神脊梁。其現代表述可延伸至職業操守、學術誠信等領域。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儒家思想及現代語境分析,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案例或哲學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安息香白色悖理被毛戴角崩弛邊跋敝廬擘析慘腹讒頰闡釋呈樣逞應襯紙池閣崔颢殆盡當下澹懷道微德薄冬醪二十八調紛紛洋洋攻道花饧湖绉禁限浸尋窭國快馬子老牌骊黑黎朦流郁鹿豆緑翹末泥目見耳聞男寵濃醇葩卉鉗桎騎赤鯉慶暖勸學三古僧首沙囊煞性沈郎錢十面埋伏試年庚收載贖身條冰同三品萬家春五色旗先意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