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策的意思、簡策的詳細解釋
簡策的解釋
[book] 古代連接成冊的竹簡。泛指書籍
詳細解釋
亦作“簡筴”。即簡冊。由竹簡編連而成。後指史籍、典籍。《管子·宙合》:“是故聖人著之簡筴,傳以告後進。” 漢 王充 《論衡·定賢》:“口談之實語,筆墨之餘跡,陳在簡筴之上。”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其名數,故曰録也。” 宋 司馬光 《進交趾獻奇獸賦表》:“臣等謂宜命協律播之聲歌,詔太史編之簡策。”《金史·選舉志一》:“前代立賢無方,如版築之士,鼓刀之叟,垂光簡策者不可勝計。”
詞語分解
- 簡的解釋 簡 (簡) ǎ 古代用來寫字的竹闆:竹簡。簡牍。簡策。簡冊。 書信:簡帖。簡劄。信簡。書簡。 不複雜:簡單。簡易。簡略。簡要。簡便。簡潔。簡練。冊繁就簡。言簡意赅。 選擇:簡拔。簡選。簡任。 姓。 繁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專業解析
簡策(jiǎn cè)是古代中國書寫載體的統稱,特指由竹簡或木牍編連而成的書籍形式。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形與本義
- 簡:原指單片竹簡。《說文解字》釋為“牒也”,即削制而成的狹長竹片,用于書寫單行文字 。
- 策:通“冊”,象形字如編繩串簡之形。《說文解字注》稱:“簡,竹為之;策,編簡為之”,指将竹簡用皮繩或絲線編連成冊的形态 。
二、曆史功能與文化意義
- 核心載體
商周至漢代,簡策是主要文獻載體。如《尚書·多士》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印證其曆史地位 。
- 形制特征
單簡長度約23厘米(漢尺一尺),每簡書寫20-30字,編連後卷起存放,稱為“一卷” 。
- 典籍代稱
“簡策”後引申為典籍總稱。《漢書·藝文志》載“迄孝武世,書缺簡脫”,即以簡策指代文獻 。
三、現代釋義與演變
- 《辭源》(修訂本):定義為“編連成冊的竹簡,泛指書籍” 。
- 《古代漢語詞典》:強調其作為“紙張發明前的主要書寫材料”的實物屬性及文化象征意義 。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簡策”是中國古代書籍的早期形式,特指用竹木簡編連而成的冊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簡策由竹片(簡)或木片(牍)制成,單獨一片稱“簡”,多片編連成冊後稱“策”(同“冊”)。它是造紙術普及前的主要書寫載體,盛行于春秋至東漢時期。
-
結構與制作
- 材料處理:竹木需經削制、刮平等工序,使其表面平整便于書寫。
- 編連方式:用麻繩或皮條将簡串聯,稱為“編”,形成可卷收的冊籍。
-
曆史背景與用途
- 作為先秦至漢代的主要文獻載體,簡策用于記錄典籍、政令、史書等,如《管子·宙合》提到“著之簡筴”,《文心雕龍》亦載“編以簡策”。
- 考古發現的實物多屬戰國至漢代,例如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長沙馬王堆漢簡等。
-
文化影響
- 現代“冊”字的起源即來自簡策的編連形式。
- 東漢造紙術後,簡策逐漸被取代,但其形制影響了後世書籍的卷軸裝幀。
簡策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形态,也是研究古代文字、曆史的重要實物依據,體現了早期文獻載體的智慧與工藝。
别人正在浏覽...
避辟不服水土才貫二酉長途電話抽暇刺詩蕩駭叨絮鼎門方外十友風靡港元跟聲共蔕蓮鈎爪鋸牙故處黑厮灰骨洊登揀口兒嘉谥脊觳浸蠹金沙薩金芝雞蹠掘窖抗刭老前輩龍衮率義買官鬻爵侔迹鳥注泥掌排纂爬山越嶺平澤洽穆乾棟癯顔屈滞嚷罵弱腕掃墳山旮旯子賞詠甩手铄亮聳局松雪道人碳化物通矩同心共膽土包突何推引尉承下黩小經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