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禮或賓禮隻用一種牲畜。《左傳·襄公九年》:“祈以币更,賓以特牲。” 楊伯峻 注:“款待貴賓,隻用一種牲畜。一牲曰特。”《國語·楚語下》:“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 韋昭 注:“特牲,豕也。”《晉書·王祥傳》:“著遺令訓子孫曰:家人大小不須送喪,大小祥設特牲,無違餘命。”《禮記·郊特牲》 唐 陸德明 題解:“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
“特牲”是古代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在祭祀或賓禮中僅使用一種牲畜作為祭品或款待的禮儀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在特定禮儀場合(如祭祀、宴賓)中,僅選用單一牲畜作為祭品或款待之物,區别于使用多種牲畜的“太牢”或“少牢”。
字義拆解:
“特牲”是古代禮制中簡化儀式的體現,通過單一牲畜的使用區分禮儀等級,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具體指代需結合文獻語境判斷。
《特牲》是一個中國的詞語,主要指在某些宗教或儀式中特别選定的用于祭祀的動物。它通常是由信仰者選擇并提供的,用于表達對神靈的崇敬和虔誠。
《特牲》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的部首是「牛」,表示與牛有關;第二個字的部首是「攵」,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整個詞共有12個筆畫。
《特牲》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宗教儀式,它體現了人們對于神靈和信仰的虔誠。在繁體字中,「特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特牲」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有時「特」字的上方會加一個「隹」字旁,表示其與鳥類有關;而「牲」字可能會用「⺧」或「⺦」代替現代常用的「牛」字。
1. 他們為了祭祀神靈而準備了一隻特牲。
2. 在傳統儀式上,特牲是祭祀的重要一環。
組詞:特供(指特别供養給高級政府官員、************人等特殊人物的物品)、特産(指某個地區特有的物産或産品)。
近義詞:祭品、祭典。
反義詞:常牲(非特定選定的祭祀動物)、忌牲(不宜作為祭祀動物的廢棄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