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艱戹 ”。亦作“ 艱阨 ”。1.困乏;困苦。 宋 曾鞏 《薤山祈雨文》:“大施澤于此邦,使民獲善歲,而不罹于艱阨。”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若不幸遭值艱厄如吾姊,其必如吾姊處之,乃可以言無遺罹矣!”參見“ 囏阨 ”。
(2).艱險;危難。《後漢書·班超傳》:“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絶域,備遭艱戹。” 唐 顧況 《從軍行》之二:“仗劍出門去,三邊正艱厄。”
“艱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困乏;困苦
指物質或精神上的極度匮乏與艱難。例如清代姚鼐在《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中提到“遭值艱厄”,即描述身處困苦境遇。
艱險;危難
強調環境或形勢的危險與艱難。如《後漢書·班超傳》中“備遭艱戹”,唐代顧況《從軍行》中“三邊正艱厄”,均指面臨險境。
“艱厄”兼具物質困苦與形勢險阻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考據,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艱厄》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困難險阻或處境困苦。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們面臨困難、艱苦的境地。例如,生活中的困苦、工作中的難題等。
《艱厄》的拆分部首是「⺼」和「夊」。它總共有13個筆畫。
《艱厄》是一個由「艱」和「厄」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們的本義分别是指困難和困苦。在古代,人們把面對艱難困苦的境遇稱為《艱厄》。
《艱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艱厄」。
在古代,「厄」的字形寫作「厃」,而「厃」的字形又由穴從口旁演變而來。因此,在古時候,「艱厄」的寫法是「艱厃」。
1. 雖然他在工作中遇到了種種艱厄,但他從未放棄。
2. 在這段經濟困難的時期裡,他們共同度過了艱厄的歲月。
1. 艱巨:形容任務或責任重大,具有很高的難度。
2. 險峻:形容山勢高峻或道路險惡。
3. 困苦:形容生活處境貧困或困難。
1. 艱難:含義與「艱厄」相似,指遭遇困難或險境。
2. 困頓:形容困窘拮據或束手無策。
1. 容易:與「艱厄」相對,指事情進行或達到目标毫不費力。
2. 幸福:與「艱厄」相對,指生活境遇幸福美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