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艱戹 ”。亦作“ 艱阨 ”。1.困乏;困苦。 宋 曾鞏 《薤山祈雨文》:“大施澤于此邦,使民獲善歲,而不罹于艱阨。” 清 姚鼐 《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若不幸遭值艱厄如吾姊,其必如吾姊處之,乃可以言無遺罹矣!”參見“ 囏阨 ”。
(2).艱險;危難。《後漢書·班超傳》:“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絶域,備遭艱戹。” 唐 顧況 《從軍行》之二:“仗劍出門去,三邊正艱厄。”
“艱厄”是由“艱”與“厄”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多用于描述極端困苦的境遇。根據《漢語大詞典》中對“艱”的解釋,“艱”指代“困難、險阻”,如《尚書》中“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所涉治國之艱。而“厄”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隘也”,引申為“災難、困頓”,如《左傳》記載“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屍諸城上,晉侯患之”所載戰亂之厄。
二字連用多見于文言語境,如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評述:“魏晉以降,世途艱厄,文人多托志玄虛”,此處“艱厄”既指社會動蕩的客觀困境,也暗含知識分子精神層面的困頓。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性文本,例如曆史研究領域描述“明清小冰期導緻的農業艱厄”,或文學批評中分析“晚清小說反映的民生艱厄”,均強調物質與精神雙重維度的持續性困阻。
“艱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困乏;困苦
指物質或精神上的極度匮乏與艱難。例如清代姚鼐在《旌表貞節大姊六十壽序》中提到“遭值艱厄”,即描述身處困苦境遇。
艱險;危難
強調環境或形勢的危險與艱難。如《後漢書·班超傳》中“備遭艱戹”,唐代顧況《從軍行》中“三邊正艱厄”,均指面臨險境。
“艱厄”兼具物質困苦與形勢險阻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考據,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挨門罷斥抱石杮柎長算乘白大沫崓道糧打死虎電化教學典将都作院斷缐鹞子獨峯駝蠹棍鳳冠鋒铓分勢孚尹明達幹坼更蘇混侔火祆獲印護身符奸漸交政虀腸寄畫矜誕九女星拘曲欄榥梁傅烈燒留學呂覽馬店賣頭賣腳門幕炮撚前腦傾詭嚷叫稔年宂長肉頭掃唼啑水尾殺死聲咷氣擡高天下第一聽會統業外日亡軍五均無所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