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豁達寬厚。《晉書·庾純傳》:“初, 眅 與 純 俱為大将軍所辟…… 眅 以為愧恨。至是,毀 純 。 眅 既免黜, 純 更以此愧之,亟往慰勉之,時人稱 純 通恕。”
“通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通恕”意為豁達寬厚,形容人的胸懷開闊、待人寬容的品質。該詞由“通”(通達)和“恕”(寬宥)組合而成,字面可解為“通達且寬厚”。
《晉書·庾純傳》中記載:“時人稱純通恕”,描述了庾純因寬待曾诋毀自己的同僚而受贊譽的典故。此例表明“通恕”常用于評價人的德行,強調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的修養。
如今“通恕”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人物性格的寬厚特質,例如:“他待人通恕,遇事常以大局為重。”
如需進一步探究“恕”的哲學内涵,可參考儒家經典中“忠恕之道”的相關論述。
通恕是一個中文詞彙,具有寬容諒解、寬宏大量的意思。
《通恕》的拆分部首是「冖」和「心」,它們分别代表着「軍事」和「心髒」。它總共有11畫。
《通恕》這個詞是由《莊子》一書所創造的,引用自其中一個故事:「通人者不連禳坎阱,通恕者不吹毛求疵。」意思是寬容之人通達人情,不計較小事。
繁體字中的《通恕》寫作「通恕」,保留了同樣的意思和拆分部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恕》的部首冖寫得比較獨特,像是由「冖」和「丷」組成,而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簡化為「冖」。
1. 他以通恕之心對待每個人,充滿愛和寬容。
2. 在社會上,我們應該互相通恕,處理矛盾和糾紛。
通融、恕、通達、恕心、通情、寬容等。
寬容、寬大、寬宏、諒解等。
吹毛求疵、斤斤計較、小心眼、刻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