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y] 即軍隊
(1).部隊。《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 晉 葛洪 《抱樸子·地真》:“能守一者,行萬裡,入軍旅,涉大川,不須蔔日擇時。” 宋 範仲淹 《舉歐陽修充經略掌書記狀》:“其有将帥之能否,軍旅之勇怯。”《清史稿·世祖紀二》:“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軍旅隳敝,不及曩時。”
(2).作戰或戰争。《韓非子·難一》:“然必曰出於詐僞者,軍旅之計也。”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崟北歸》詩:“軍旅應都息,寰區要盡收。”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 太宗 天資敏捷,雖於軍旅之際,手不釋卷。”
(3).軍事。《後漢書·鄭太傳》:“ 孔公緒 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并無軍旅之才。” 宋 王安石 《和董伯懿詠裴晉公平淮西将佐題名》:“裹瘡入朝議軍旅,國火一再更檀槐。”《明史·忠義傳七·米壽圖》:“ 若騏 本不諳軍旅,諂附 楊嗣昌 ,遂由刑曹調職方。” 陳毅 《秋過濮陽月下與人談毛6*主6*席飛渝事》詩:“應知政事先軍旅,豈有築室謀道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軍旅漢語 快速查詢。
軍旅是現代漢語中表示軍隊及相關軍事活動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軍隊的統稱
指由國家或政治集團建立的武裝組織集體。《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為:“軍隊;部隊”,強調其作為集體軍事力量的概念屬性。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軍旅之事”即指軍隊事務。
軍事活動的代稱
延伸指與戰争、訓練相關的行動。《漢語大詞典》(第七卷)補充釋義為“有關軍隊及作戰的事務”,如《國語·齊語》中“春以蒐軍旅”即描寫春季軍事演習場景。
《漢書·刑法志》載:“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軍旅之功未見于天下。”
——此處以“軍旅”指代軍隊作戰功績(中華書局2012年版《漢書》點校本)。
權威參考來源
“軍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軍旅”指軍隊或與軍事作戰相關的事務,拼音為jūn lǚ,注音為ㄐㄩㄣ ㄌㄩˇ。例如“軍旅生涯”即指在軍隊中的經曆。
指代軍隊
《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師為軍”,說明“軍旅”最初是軍隊的統稱。
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入軍旅,涉大川”,進一步印證其軍隊含義。
作戰或戰争
《韓非子·難一》中“軍旅之計”指軍事謀略,唐代杜甫詩句“軍旅應都息”則與戰争相關。
軍事才能
《後漢書》評價某人“無軍旅之才”,此處“軍旅”特指軍事能力。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拔釘子播荷駁雜陳伯吹馳績純熙廚帳黨官大統曆電旗抵鬥東澳暖流咄駡腹心之疾根窮攻錯海客邯鄲躧步寒素彙寄麾之即去魂銷薦更賤骨羁檢驚魂不定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輯印駿蒙橘奴考殺苦樂不均褴縷冷笑簾波鱗錯瀝青立項淪賤貓兒頭梅花句彭越憑白無故平平淡淡撲漉三申上憲舍本逐末盛寒始間十字餅推搶屠殒外族無謝鮮楚閑伺弦幺孝決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