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德的意思、婦德的詳細解釋
婦德的解釋
(1).謂婦女貞順的德行。為婦女四德之一。《禮記·昏義》:“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鄭玄 注:“婦德,貞順也。” 晉 張華 《女史箴》:“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2).指婦女的德行。《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這婦德須孝敬翁姑,相夫教子,調理媳婦,作養女兒,以至和睦親戚,約束僕婢--都是天性人情的勾當。”
詞語分解
- 婦的解釋 婦 (婦) ù 已婚的女子:婦人。少(刼 )婦。 妻,與“夫”相對:夫婦。 兒媳:婦姑(婆媳)。媳婦。 泛指女性:婦女。婦孺(婦女兒童)。婦幼。 夫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專業解析
婦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從傳統倫理角度規範女性的品德與行為準則。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一、傳統倫理釋義(儒家禮教範疇)
指封建社會對女性品德、言行提出的道德規範體系,核心是“三從四德”中的“德”。具體要求包括:
- 貞順守節:強調對婚姻的忠誠與從一而終(《禮記·昏義》:“婦德,謂貞順也”)。
- 恭敬柔順:要求女性謙卑溫婉,服從夫家長輩(班昭《女誡》:“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 持家之道:善理家務、勤儉克己,維護家族和諧(《周易·家人》:“無攸遂,在中饋”注疏強調女性主内之責)。
二、現代語義演變
隨着社會觀念發展,當代語境中的“婦德”剝離了封建桎梏,轉而強調:
- 人格獨立:在平等基礎上保持個人尊嚴與價值追求(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對“德”的普適性定義)。
- 家庭責任:夫妻共同承擔家庭義務的協作精神(《中華倫理範疇》認為現代婦德需剔除尊卑觀念)。
- 社會參與:平衡家庭角色與社會貢獻的積極态度(女性研究學者杜芳琴指出傳統婦德需創造性轉化)。
權威參考來源:
- 儒家經典《禮記·昏義》對婦德的原始定義
- 班昭《女誡》系統化闡釋(收錄于《後漢書·列女傳》)
- 《周易·家人》卦象的倫理解讀(中華書局點校本)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德”條目
- 杜芳琴《中國社會性别的曆史文化尋蹤》(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對傳統倫理的批判性研究
- 馮天瑜《中華倫理範疇》叢書對德目體系的現代诠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注:因文獻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讀者可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或出版社官網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婦德”是中國古代禮教中對女性行為規範的要求之一,屬于傳統“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中的核心内容。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狹義概念:特指婦女貞順的德行,強調柔順、守節、端莊等品質。例如《禮記·昏義》中鄭玄注解“婦德,貞順也”,要求女性順從夫家禮法。
- 廣義範疇:泛指女性應具備的德行總和,包括孝敬長輩、持家能力、言行規範等。清代《兒女英雄傳》提到需“相夫教子”“約束仆婢”等具體要求。
二、曆史演變
- 漢代:《後漢書·列女傳》提出“清閑貞靜,守節整齊”的标準,強調内外兼修。
- 晉代:張華《女史箴》用“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形容,突顯以柔克剛的儒家思想。
- 清代:擴展為更務實的家庭責任,如調和親屬關系、管理家務等(注:該網頁權威性較低,僅作參考)。
三、核心内容
- 貞順:保持節操,對夫家忠誠。
- 謙卑:言行溫婉,不争強好勝。
- 持家:擅長紡織、烹饪等家務(屬“婦功”範疇)。
- 禮儀:遵守尊卑秩序,如《禮記》要求“動靜有法”。
四、現代視角
當代社會普遍認為“婦德”是封建禮教的産物,其片面強調女性順從的規範已不符合性别平等觀念。但部分學者主張剝離時代局限,可重新诠釋為“家庭責任感”“品德修養”等中性概念。
建議進一步查閱《禮記》《女誡》等古籍原文,或參考社會學研究論著以獲取更全面的曆史脈絡。
别人正在浏覽...
挨邊百翮霸儒标态布衣之交秤友大人公登下萼緑華發明獎方直旛旂樊纓夫子廟高迹共偫過半悍夫呵佛祖戶阖回陽活饑荒呼噓頰肌架子車近前積異拘箝揩油枯墳野冢裂絕骊目栎梂龍蛇驢騾律儀梅子黃時雨名從主人謬失母舅南能北秀攀升擗易七哀棄情遺世棄其馀魚熱線日分善田神鳳蔬飱思不出位唐蕃會盟碑鐵拳亭候穩靜文勳相傳相人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