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初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在昔太初,玄黃混并,渾沌鴻濛,兆朕未形。”《雲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時, 老君 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
(2).指太古時期。 唐 吳筠 《高士詠》序:“太初渺邈,難得而詳。” 宋 鄭樵 《通志·總序》:“惟 梁武帝 為此慨然,乃命 吳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 齊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莊子·知北遊》:“以無内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
“太初”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古籍、哲學及中醫學等領域的解釋如下:
宇宙混沌元氣
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原始狀态,如《列子·天瑞》提到“太初者,氣之始也”,強調宇宙形成之初的混沌元氣。道家認為這是“道”的本源,如《莊子》中“太初有無”描述存在與虛無的初始界限。
道的演化階段
道家将宇宙生成分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階段,其中“太初”是氣的起始,清濁未分,介于無形與有形之間。
太古時期
在文學作品中常代指遠古時代,如唐代吳筠《高士詠》用“太初渺邈”形容難以追溯的太古時期。
年號與命名
漢武帝曾以“太初”為年號(公元前104年),象征對天地本源的追溯;現代也用于人名,寓意“初始”或“回歸本真”。
總結來看,“太初”既是哲學與宇宙論中的核心概念,也滲透于中醫、曆史等領域,承載着對“本源”與“初始狀态”的深層思考。
《太初》是一個漢語詞彙,意味着宇宙的最初或起源。它常常被用來描述萬物剛剛形成時的狀态,代表着宇宙的起始點。
《太初》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太”和“初”。其中,“太”的部首是“大”,表示大、巨大的意思,“初”的部首是“刀”,表示剛開始的意思。
從筆畫上看,“太”是一個4畫字,“初”是一個7畫字。
《太初》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大傳·周書·太史公》中,描述了太史公的學問概述。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為描述宇宙起源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太初》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太初》,在古代的寫法中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的意義和形狀是相似的。
1. 在太初的時候,世界還是一片混沌。
2. 這個宇宙曾經從太初開始,經曆了漫長的演化過程。
從《太初》這個詞中,可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
1. 太初時期
2. 太初狀态
3. 太初時代
與《太初》意思相近的詞有:
1. 初創 - 指剛開始成立或形成
2. 起源 - 指事物的來源或起始點
3. 源頭 - 指事物最初的地方或來源
與《太初》意思相反的詞有:
1. 終末 - 指事物的終點或結束
2. 末代 - 指最後一代或末期的
3. 過去 - 指時間上的之前或過去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