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初 ”。1.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在昔太初,玄黃混并,渾沌鴻濛,兆朕未形。”《雲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時, 老君 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
(2).指太古時期。 唐 吳筠 《高士詠》序:“太初渺邈,難得而詳。” 宋 鄭樵 《通志·總序》:“惟 梁武帝 為此慨然,乃命 吳均 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 齊 室。”
(3).道家指道的本源。《莊子·知北遊》:“以無内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成玄英 疏:“大初,道本也。”
“太初”是漢語中承載哲學與文學雙重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源詞義
“太初”指宇宙形成之初的混沌狀态,表示時間與空間的原始起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氣”,強調物質與精神尚未分離的初始階段。例如《莊子·天地》中“泰初有無,無有無名”,即用“泰初”通假形式表達萬物起源前的虛無狀态。
哲學範疇
在道家思想體系中,“太初”與“太易”“太始”共同構成宇宙生成序列。《雲笈七籤》卷二記載:“太初者,氣之始也”,指元氣開始凝聚為有形物質的過渡階段,成為道教宇宙論的重要概念。
文學隱喻
在文學創作中,“太初”常作為純粹性象征。如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以“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引申出文化本源與自然規律的關聯,賦予詞彙超越字面的美學意蘊。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太初”多用于形容事物最原始、本真的狀态。例如地質學領域描述地球形成早期為“太古代”,語言學中追溯漢語音韻演變時亦會引用該詞作為時間坐标。
參考來源
“太初”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古籍、哲學及中醫學等領域的解釋如下:
宇宙混沌元氣
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原始狀态,如《列子·天瑞》提到“太初者,氣之始也”,強調宇宙形成之初的混沌元氣。道家認為這是“道”的本源,如《莊子》中“太初有無”描述存在與虛無的初始界限。
道的演化階段
道家将宇宙生成分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階段,其中“太初”是氣的起始,清濁未分,介于無形與有形之間。
太古時期
在文學作品中常代指遠古時代,如唐代吳筠《高士詠》用“太初渺邈”形容難以追溯的太古時期。
年號與命名
漢武帝曾以“太初”為年號(公元前104年),象征對天地本源的追溯;現代也用于人名,寓意“初始”或“回歸本真”。
總結來看,“太初”既是哲學與宇宙論中的核心概念,也滲透于中醫、曆史等領域,承載着對“本源”與“初始狀态”的深層思考。
不是頭參覈側向鬯弓扯常蕩墜大小年邸店訂制東序西膠斷線鹞子返櫂噶當派怪嚴汗泚熇赫候省黃骠皇太弟呼庚呼癸伽持将離肩轝見仗椒眼盡人皆知盡隻九雇脊椎動物峻挺巨狿留牍馬架椅縻絡麰粉内憂外侮撚靶兒篣楚盼切配俪氣逆喪資商略善性鼠須筆死并逃反聽勢透視縮影兔房推整望遠行挽溜晩婆婆頑虛尾音鄉時顯軌謝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