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贽的意思、納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贽的解釋

初次拜見長者時饋贈禮物。 漢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黃兮納贄,崇忠貞兮彌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納贄館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贽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行為,指初次見面或确立關系時向尊長、師長、君主等贈送禮物的儀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實物表達敬意與誠意,常見于士人階層或官場交往中。以下是詳細釋義:

  1. 詞義分解

    • “納”意為“接受、獻上”,《說文解字》釋為“絲濕納納也”,引申為以禮相待的主動行為。
    • “贽”指初次拜見時攜帶的禮物,《周禮·春官》記載“以禽作六贽”,強調禮物的象征性。
  2. 曆史背景

    納贽最早見于周代禮儀制度,如《禮記·曲禮》規定“童子委贽而退”,用于規範不同身份者的交往禮節。漢代後演變為師生、君臣間固定儀式,如《後漢書》中“門生持贽求見”的記載。

  3. 應用場景

    • 官場層面:唐代科舉及第者需向主考官“投贽”,以示感恩。
    • 學術傳承:宋代理學家收徒時,弟子需以書籍或束脩為贽,象征學問傳遞。
  4. 文化意義

    納贽體現了“禮尚往來”的儒家倫理,通過物質載體強化社會關系。清代《日知錄》評其“非重物也,重道也”,說明其精神内涵超越物質價值。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禮記》《周禮》《後漢書》《日知錄》。

網絡擴展解釋

“納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描述傳統禮儀或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1. 禮儀場合:古代士人拜師、臣子朝見君主時,常以“納贽”作為禮節,如《儀禮》中記載的獻禮儀式。
  2. 文學引用:在《書·禹貢》《周禮》等典籍中,“納”字常與貢品、禮儀相關,而“納贽”是這一含義的具體表現。

延伸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贽”的具體形式(如玉器、帛等),可參考古代禮制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跋扈自恣白陽刀百冶絆骥伯瑜長俊禅椅鸱夷綢緞地窟頂呱呱二婚親犯克焚屠分子物理學更移功謀供析官等光備海不波溢金錯筠篁俊士傀儡戲虧枉恡愛靈查賃書謾語蒙覆眠起鬧仗内藏庫暖流慓悍平足巧僞秦璧啓塗阙漏融合為一氄衣殺威棒身範使團死将縮寫他己天生尤物銅章吏投諸四裔退槽退賠頹陽托墨尉茂逶迤退食瞎貓碰死耗子校短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