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拜見長者時饋贈禮物。 漢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黃兮納贄,崇忠貞兮彌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納贄館之。”
“納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描述傳統禮儀或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贽”的具體形式(如玉器、帛等),可參考古代禮制相關記載。
《納贽》(nà zhá)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接受廟祭的財物”。它通常用來形容祭祀時所要進貢的物品。
《納贽》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和“貝”。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纟”部有6畫,而“貝”部有6畫。
《納贽》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的祭祀文化。在古代社會,人們通過祭祀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感謝之情,而《納贽》指的就是祭祀時所要獻上的財物,如食物、酒水、豬羊等。
《納贽》的繁體字為「納貍」。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較為簡化。《納贽》的古代寫法為「納責」。
1. 在盛大的祭祀典禮上,必須準備豐盛的納贽物品。
2. 他将會捐贈一些貴重的珍寶作為納贽祭品。
- 納入:接受并容納。 - 贽:禮品,贈送的物品。
- 奉獻:歸于尊神;或指獻上材料、供奉、贈予。 - 獻祭:舉行祭祀活動,獻上祭品。
- 收取:接受他人給予的財物。 - 占有:擁有,占有所有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