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兵的意思、束兵的詳細解釋
束兵的解釋
收起兵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 師輕而無禮必敗” 晉 杜預 注:“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将軍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網絡擴展解釋
“束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 收起兵器:指停止戰鬥或軍事行動,将武器收納起來。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被提及,如《左傳》和晉代杜預的注釋。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代杜預注:“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指秦軍經過周天子城門時未收起兵器,表現出輕慢無禮,最終導緻失敗。
-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也有用例:“将軍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此處引申為暫時停戰或退讓。
3.使用場景
- 軍事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軍隊停止作戰、解除武裝的狀态,如“卷甲束兵”“按甲束兵”。
- 比喻義:現代可引申為停止沖突或活動,但此用法較少見(注:該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罷戰、停戰、解甲。
- 反義詞:開戰、動武、興兵。
5.注意事項
-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7)将“束兵”解釋為“束縛軍隊”,但根據古籍用例,此說法缺乏直接依據,可能為誤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左傳》《西廂記》等文獻,或查閱專業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兵
束兵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束縛軍隊,并禁止軍隊出動、行動的措施。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束兵的部首是⺁(立人旁)和⺪(力的變形),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束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的軍事制度。當國家内外地位比較穩定,外患不嚴重時,為了避免冤殺良将和軍隊的潰敗,就會下令束兵,限制軍隊出動。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軍隊行動被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軍隊内部的穩定和紀律。
繁體
在繁體中,束兵的寫法為「束兵」,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束兵的寫法略有不同,部分寫法中「束」字的下部用「力」字代替「纟」字,而上部則沿用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為了維護家園的和平,國家實行了束兵政策。
2. 叛亂的軍隊被束兵後,秩序得到了恢複。
組詞
束縛、束手無策
近義詞
禁軍、限軍
反義詞
出征、開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