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demn;denounce;censure] 斥責;責備
前所譴責。——唐· 李朝威《柳毅傳》
受譴責
申斥。《史記·外戚世家》:“帝譴責 鉤弋夫人 。夫人脫簪珥叩頭。”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景定慧星》:“臣當委心以聽,奉身以退,徐請譴責,以戒為臣之繆於國者。” 沙汀 《在祠堂裡》:“于是那種千篇一律的譴責又開頭了。”
“譴責”是一個動詞,指通過公開或正式的方式,嚴厲指責、申斥某人或某事的錯誤、不道德行為或造成的不良後果。其核心含義是表達強烈的否定态度,常用于政治、社會、法律等嚴肅語境。
基本含義
“譴”指責備、追究責任,“責”強調過錯或義務。組合後表示對不符合道德、法律或公序良俗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通常帶有要求改正或承擔後果的意味。例如:
語氣與程度
語氣比“批評”“指責”更重,帶有明确的道德判斷和嚴肅立場,常用于群體或權威機構對重大事件的表态。例如:
使用場景
國際層面
“多國聯合聲明譴責針對平民的襲擊,呼籲追究責任。”
(體現權威性和多邊立場)
社會事件
“媒體發文譴責商家售賣假冒僞劣産品,損害消費者權益。”
(反映輿論監督作用)
個人行為
“他的謊言遭到朋友一緻譴責,最終公開道歉。”
(強調道德層面的否定)
“譴責”不僅是對錯誤的否定,更是一種社會規範的維護手段,通過公開表态施加壓力,促使行為糾正或責任承擔。其使用需結合語境,通常涉及重大、公共性事件。
譴責是指對某人或某事表示強烈的不滿和責備,明确地表示對其行為或言論的批評、指責、譴責。
譴責的部首是讠和貝,共計7個筆畫。
譴責這個詞最早出現于《莊子·齊物論》:“谏夫道不容己,非虛設也。谏者愛其所谏,非以其所谏言也。”後來在漢代成為正式的詞語使用,并逐漸流傳至今。
譴責的繁體字為譴責。
在古代漢字中,譴責的寫法是負責。
1. 民衆對腐敗現象進行公開譴責。
2. 這場災難發生後,國際社會一緻譴責恐怖主義行為。
3. 他的不誠實行為受到了老師嚴厲的譴責。
反譴、譴責書、譴責聲、無法譴責、毫無譴責
指責、責備、譴責
褒獎、表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