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焫蕭的意思、焫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焫蕭的解釋

焚燒艾蒿。《禮記·郊特牲》:“故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通典·禮三》:“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瘞血,祭宗廟則焫蕭。”《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宗廟之有祼鬯焫蕭,則與祭天燔柴,祭地瘞血同意。” 清 錢謙益 《<浙江鄉試錄>序》:“相與焫蕭誓戒,而後蒞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焫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焚燒艾蒿的祭祀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分解

  1. 焫(ruò)
    意為“焚燒”,常見于古代祭祀文獻中,多指通過燃燒特定植物(如艾蒿)進行儀式。
  2. 蕭(xiāo)
    即“艾蒿”,一種草本植物,古代常用于祭祀或驅邪。

二、整體含義

“焫蕭”指焚燒艾蒿的行為,多與祭祀活動相關。例如《禮記·郊特牲》記載:“既奠,然後焫蕭合膻芗”,表明祭祀時通過焚燒艾蒿與其他香料結合,營造莊嚴氛圍。

三、文獻引證

  1. 《通典·禮三》
    “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瘗血,祭宗廟則焫蕭”,說明不同祭祀儀式中“焫蕭”專用于宗廟祭祀。
  2. 《續資治通鑒》
    提到“祼鬯焫蕭”與祭天、祭地儀式并列,進一步印證其禮儀屬性。

四、文化背景

焚燒艾蒿在古代被視為溝通神靈、淨化空間的方式,可能與艾蒿的香氣及藥用特性有關。此儀式常見于周代至宋代的官方祭祀中。

五、其他關聯

“蕭”在古漢語中還可指代冷寂、肅穆的氛圍(如“蕭瑟”),或作為地名(如春秋時期蕭國),但“焫蕭”一詞僅保留焚燒艾蒿的原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可參考《禮記》《通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焫蕭

焫蕭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意為燒焦的竹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焫蕭的部首是火(huǒ),由12個筆畫組成。

來源

焫蕭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常武》一詩中,描述了磚瓦煙火之間的燃燒聲音,豐富了詩歌的意境。

繁體

繁體字為燜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焫蕭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廣韻》中寫作焫枭。

例句

1.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焫蕭聲聲入耳,回蕩在夜幕之中。

2. 《竹石》:矯矯珍木幽,紫竹韻清幽。焫蕭一弄出,謝客體輕柔。

組詞

焫火、燎火、竹笛、樂器、音律

近義詞

焫墨、燎墨

反義詞

悠然、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