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焫蕭的意思、焫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焫蕭的解釋

焚燒艾蒿。《禮記·郊特牲》:“故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通典·禮三》:“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瘞血,祭宗廟則焫蕭。”《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宗廟之有祼鬯焫蕭,則與祭天燔柴,祭地瘞血同意。” 清 錢謙益 《<浙江鄉試錄>序》:“相與焫蕭誓戒,而後蒞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焫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焫”和“蕭”兩個單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漢字釋義綜合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焫(ruò):《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燃燒、焚燒”,古醫書中特指用火灸治病的方法,如《黃帝内經》提到“焫針”即指艾灸。此字從“火”部,本義與火相關。
  2. 蕭:一指艾草,如《詩經》中“彼采蕭兮”的“蕭”即指祭祀用的香草;另可指蕭蒿類植物,古代常用于祭祀焚香。

二、複合詞釋義 “焫蕭”為動賓結構,指焚燒蕭草的行為。根據《周禮·春官》記載,古代祭祀儀式中“焫蕭合馨香”,即以焚燒蕭草配合其他香料,表達對神靈的敬奉。此用法亦見于《禮記》,描述祭典中“取膟膋燔燎,焫蕭報陽”,強調通過焚燒香草溝通天地。

三、醫學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在《黃帝内經太素》等醫籍中,“焫”單獨表示艾灸療法,而“蕭”作為藥材,焚燒後可驅疫避穢。因此“焫蕭”在特定語境下,可能指代以艾草等藥物熏灸的治療手段,但此用法在古代方書中較為罕見。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焫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焚燒艾蒿的祭祀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分解

  1. 焫(ruò)
    意為“焚燒”,常見于古代祭祀文獻中,多指通過燃燒特定植物(如艾蒿)進行儀式。
  2. 蕭(xiāo)
    即“艾蒿”,一種草本植物,古代常用于祭祀或驅邪。

二、整體含義

“焫蕭”指焚燒艾蒿的行為,多與祭祀活動相關。例如《禮記·郊特牲》記載:“既奠,然後焫蕭合膻芗”,表明祭祀時通過焚燒艾蒿與其他香料結合,營造莊嚴氛圍。

三、文獻引證

  1. 《通典·禮三》
    “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瘗血,祭宗廟則焫蕭”,說明不同祭祀儀式中“焫蕭”專用于宗廟祭祀。
  2. 《續資治通鑒》
    提到“祼鬯焫蕭”與祭天、祭地儀式并列,進一步印證其禮儀屬性。

四、文化背景

焚燒艾蒿在古代被視為溝通神靈、淨化空間的方式,可能與艾蒿的香氣及藥用特性有關。此儀式常見于周代至宋代的官方祭祀中。

五、其他關聯

“蕭”在古漢語中還可指代冷寂、肅穆的氛圍(如“蕭瑟”),或作為地名(如春秋時期蕭國),但“焫蕭”一詞僅保留焚燒艾蒿的原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可參考《禮記》《通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馬百凡待舉變顔變色閟密不早當晚材樸長樂館吹影镂塵儲跱麤官戴高帽兒打開稻人笛子獨家粉省覆盎輔戴告戒戈蘭高地狗豬不食其餘乖易韓非含煦皡皡嘩潰魂亡魄失檢譜角觝解禊即立驚逼竟敢驚驚怍怍浄水瓶擊撲麇包開路先鋒空宇零級流汗柳子厚體沒腳海濛昧甿俗腦瓜念想獰厲跑上房颦蹙劈然乳梨儒裝舍命陪君子疏俗綏馭土老財望羊萬選錢玩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