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 楚國 的史書《檮杌》。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史之體遠矣, 董狐 、 南史 其人也; 晉 《乘》、 楚 《檮》其撰也,然而弗傳焉。”
“楚檮”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成語,發音為chǔ cháo,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指人的志向或抱負高遠,意志堅定,不受外界幹擾和誘惑,常用來形容追求理想時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态。
本義與象征
該詞原指楚國的檮杌山(一說為山名,一說為神話中的猛獸),因其山勢險峻、高聳入雲,被用來象征志向的崇高與不可動搖。
引申意義
後引申為對個人或群體遠大抱負的贊美,強調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不為外界所動的品質。例如形容政治家、學者或創業者等目标明确、意志堅定的人物。
出自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九章·楚檮》。文中,屈原借楚檮山的巍峨之勢,表達對楚國山河的熱愛,同時寄托對楚國人民胸懷壯志、振興國家的期望。這一意象逐漸演變為成語,成為中華文化中“志向高遠”的典型表達。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常見于文學創作、曆史評述或勵志類文本中,例如:“他心懷楚檮,雖屢遭挫折,仍不改其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