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蹇踬的意思、蹇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蹇踬的解釋

(1).困頓颠仆;不順利。 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之二:“低心於蹇躓之辰,忍恥於恓惶之日哉。” 唐 高適 《留别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蹇躓蹉跎竟不成,年過四十尚躬耕。” 明 高攀龍 《答葉台山書》:“恨稟賦庸下,愈鞭策愈蹇躓不前。”

(2).指驽馬。 唐 元稹 《野節鞭》詩:“誓以鞭姦頑,不以鞭蹇躓。” 唐 陳去疾 《賦得骐骥長鳴》詩:“何言從蹇躓,今日逐騰驤。”

(3).文辭滞澀;不通暢。 唐 劉知幾 《史通·序例》:“ 子顯 ( 蕭子顯 )雖文傷蹇躓,而義甚優長。”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言簡者最忌局促,局促則必有滞累……非有紅罏點雪之襟宇,則方欲馳騁,忽爾蹇躓;意在矜莊,祇成疲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蹇踬”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蹇”和“踬”組成,需結合兩字本義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困頓不順

    • 本義指行走艱難、跌倒,引申為人生或境遇的困頓、挫折。如唐代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書》中“低心於蹇躓之辰”,形容處于逆境時的狀态。
    • “蹇”本身有遲鈍、不順利之意(如“蹇滞”),而“踬”意為絆倒,二者疊加強化了受阻的意象。
  2. 文辭滞澀

    • 唐代劉知幾《史通·序例》評價蕭子顯的文風“文傷蹇躓”,指文章用詞艱澀、不夠流暢。此義項與“蹇”在文學批評中表語言艱深的用法相關。
  3. 指驽馬(生僻義)

    • 唐代元稹《野節鞭》詩句“不以鞭蹇躓”中,以“蹇躓”代指劣馬,強調其行動遲緩笨拙。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特定詩文隱喻。

補充說明

“蹇”單獨使用時,可形容跛腳(如“蹇驢”),或作人名(如戰國秦國“蹇叔”)。明代袁宏道《滿井遊記》中“紅裝而蹇者”,即指騎驢的女子,可見其基礎含義的延續性。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前兩義項較常見,第三義項需根據詩文背景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蹇踬》的意思

《蹇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為行走困難、跌倒或摔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走(辵)

筆畫數:蹇(15畫)、踬(16畫)

來源和繁體

《蹇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形态,在金文、篆書等字體中都有出現。在繁體字中,蹇的字形為「蹇」,踬的字形為「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蹇的字形為「厄+走」,踬的字形為「足+土+』彡』」。

例句

1. 他因為腿部受傷,行走蹇踬。

2. 這場比賽中,選手們踢得如此拼命,有些不慎踬跌了下來。

組詞

1. 蹇滞(意思為行走困難、停滞不前)

2. 踬身(意思為摔倒、跌倒)

近義詞

近義詞有:跋涉、艱辛、困難、坎坷

反義詞

反義詞有:通暢、順利、輕松、平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