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髦節。朝廷使者用作憑證的符節。 唐 獨孤及 《送李賓客荊南迎親》詩:“當為天北鬥,曾使海西陲。毛節精誠著,銅樓羽翼施。”
(2).即髦節。道士用來表示法力的符節。 唐 王維 《送方尊師歸嵩山》詩:“仙官欲往 九龍潭 ,毛節朱幡倚石龕。”毛,一本作“ 旄 ”。 唐 盧綸 《太白西峰偶宿單祝二尊師石室》詩:“毛節未歸海,丹梯閑倚空。”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魂遊》:“大羅天上柳煙含,你毛節朱旛倚石龕。”參見“ 髦節 ”。
毛節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依據權威詞典及專業文獻解釋如下:
指人體毛發(如頭發、胡須)自然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細小隆起或打結處,常見于毛發幹枯、受損或未梳理時。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毛節"詞條釋為"毛發上的小結或突起"。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描述為"毛發糾結形成的細小疙瘩"。
在植物學領域,"毛節"專指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莖稈上凸起的環狀結構,是竹子的典型形态特征。
來源:
《中國竹類圖志》科學出版社:明确将毛竹莖稈分段結構稱為"毛節",并标注其生物學功能為輸送養分。
《植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植物形态學術語》(第二版):定義竹節為"稈環"與"箨環"的組合結構。
注:因權威詞典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書出版社)未開放線上詞條數據庫,暫無法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官方電子出版物驗證釋義,或訪問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官網(www.china-language.edu.cn)查詢規範術語。
“毛節”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朝廷使者的符節
指古代朝廷使者用作身份憑證的符節,多以牦牛尾(“髦”通“旄”)裝飾,象征權威。例如唐代獨孤及在《送李賓客荊南迎親》詩中提到“毛節精誠著”,即指使者持節執行使命的莊重場景。
道士的法力象征
道教中,“毛節”是道士施展法力時使用的符節,常見于宗教儀式或文學描寫。如王維《送方尊師歸嵩山》中“毛節朱幡倚石龕”,描繪了道士持節修行的畫面。
部分資料(如)提到“毛節”作為成語,形容人品行正直、堅守原則。但這一用法未見于高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個别文獻的擴展解釋,需謹慎使用。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漢語大詞典》)或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避免混淆不同釋義。
報囚鼈拗鄙迂長訣鲿科出芽生殖攢心耋老獨樂寺泛萍飛隼諷咒骭瘍告老還家高梁鶴兆嘩扣慌神黃昙子化外回峯糊塗蛋幾棐進謝積事九梁稷星祭幛倦憚克俸可憎苦待厲精為治零餘利穎緑酒紅燈谟蓋牡蛤漂覆披剃洽慶七羽傷魂審覽石屋詩鄉釋滞疏間私悖私谷祀儀讨信特生同力徒坐灣碕委端醎腥縣輿哮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