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帝統的嗣續關系。《後漢書·丁鴻傳》:“是以三 桓 專 魯 , 田氏 擅 齊 ,六卿分 晉 ;諸 呂 握權,統嗣幾移; 哀 平 之末,廟不血食。”
“統嗣”是一個曆史政治術語,指帝統的嗣續關系,即皇位繼承的延續性和合法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統”(指帝位傳承的系統性)和“嗣”(繼承、後嗣)組成,強調皇權在宗法制度下的正統延續。例如《後漢書·丁鴻傳》提到“諸呂握權,統嗣幾移”,指呂氏專權導緻皇位繼承險些偏離正統。
曆史背景
古代中國注重宗法制度,皇位繼承需符合嫡長子繼承等禮法規則。“統嗣”一詞多用于讨論政權合法性,如漢代外戚幹政或權臣篡位時,常被史家用來批判對正統繼承關系的破壞。
延伸解釋
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分析或古典文學研究,用于探讨古代政治繼承問題。
《統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繼承統治者地位或家族血統。
拆分部首和筆畫:統(纟+兄,共9畫)+ 嗣(口+田+又,共13畫)。
來源:《統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傳世文獻《尚書》,書中記載了堯舜禅讓帝位給予繼承者,将統治權傳承給後代的情景。
繁體:統嗣。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統字的上方有一點狀符號,代表參天之意,嗣字中的田部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形狀更像甲骨文的樣式。
例句:他是國家的統嗣,将繼承王位。
組詞:統治、嗣續、傳統、嗣位、統馭。
近義詞:繼承者、繼任者。
反義詞:禅讓、割席斷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