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恚”。羞慚怨恨;羞慚憤怒。 漢 王充 《論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并進,高者得榮,下者慙恚,毀傷其行。”《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劉備 ﹞大慚恚,曰:‘吾乃為 遜 所折辱,豈非天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成仙》:“ 周 怒,語侵宰。宰慚恚,因逮繫之。” 章炳麟 《<革命軍>序》:“今 容 為是書,壹以叫咷恣言,發其慚恚,雖嚣昧若 羅 彭 諸子,誦之猶當流汗祗悔。”
“慚恚”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án huì,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羞慚怨恨 或羞慚憤怒,即因感到羞愧而引發的憤恨情緒。該詞由“慚”(羞愧)和“恚”(怨恨)組合而成,強調因自身過失或受挫而産生的複雜心理狀态。
文獻出處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本中,常見于描述人物因受挫、被貶低或意識到自身不足時的情緒反應。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中“宰慚恚,因逮系之”,展現因羞愧而遷怒他人的行為。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詞彙包括“羞憤”“愧恨”等,但“慚恚”更強調羞愧與怨恨交織的雙重情感。
總結來看,“慚恚”是漢語中表達因羞愧引發憤恨的複合情感詞,多見于古典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層次。
慚恚(cán huī)是一個形容詞,意指感到羞愧和懊悔。當一個人因為自己的過錯或錯誤而感到内疚、惋惜和懊悔時,可以使用這個詞。
慚恚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忄”是心部的偏旁,表示與情感、心理相關的意思;而“恚”則是另一個部首,意味着憤怒或悲傷。此外,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慚恚”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已經在中文中使用了許多年。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即「慚恚」。
在古代漢字中,慚恚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其古漢字寫法為「慚愧」。
1.他慚恚地低下了頭,不敢直視我的目光。
2.她因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恚,決定從頭再來。
3.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深深地慚恚,需要做出補償。
慚愧、慚怍、自慚形穢。
愧疚、内疚、羞愧。
得意、自得、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