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 豫章 (今 江西省 )一帶。其地位于 春秋 吳 的上遊, 楚 的下遊,故稱。 宋 黃庭堅 《谒金門·戲贈知命》詞:“山又水,行盡 吳 頭 楚 尾。” 元 喬吉 《滿庭芳·漁父詞》曲:“ 吳 頭 楚 尾,江山入夢,海鳥忘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術數》:“ 劉養正 以帝星在 吳 頭 楚 尾,故勸 宸濠 反,不知應在 嘉靖 也。” 周泳 《秋懷并留别湘中諸友》詩之八:“ 吳 頭 楚 尾重回首,眺盡寒蕪幾點鴉。”
“吳頭楚尾”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方位,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地理範圍
指江西省北部地區。春秋時期,該區域位于吳國(長江上遊)與楚國(長江下遊)的交界處,因兩國疆域首尾相接而得名。後也泛指長江中下遊一帶。
詞源出處
源自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中的記載:“《職方乘序》:‘吳頭楚尾。’”。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10)提到該詞用于比喻“事物兩端相反”,但此解釋缺乏廣泛依據,主流含義仍以地理指代為主。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吳頭楚尾》是一個成語,意思指的是說話或行為前後不一,前後矛盾,不連貫不一緻。
《吳頭楚尾》的構字成分為:“予”部作為指事字旁,“丷”是左邊,表示比事物小。總計為8個筆畫。
《吳頭楚尾》的典故出自于《漢書·外戚傳》。傳說漢武帝時,太子劉據皇後是吳國人,後來被封為楚國夫人。有一天,楚國的宰相贊上表議論國事,太子劉據看了後大怒,指責贊的話語其中前後不符。于是有人評論說:“夫人吳氏以楚國歸附,使宰相贊亦不復、太子又不欲赴楚。故有吳頭楚尾之語.”
《吳頭楚尾》
《吳頭楚尾》并無古時漢字寫法的記錄,所以不清楚具體的古漢字寫法。
他的話總是吳頭楚尾,讓人摸不着頭腦。
吳楚間、吳裡、楚外等。
前後不一、前後矛盾、不連貫。
前後一緻、前後連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