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齧镞法的意思、齧镞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齧镞法的解釋

古代傳說善射者以口接箭防身的技藝。《太平禦覽》卷三五○引《列子》:“ 飛衛 學射於 甘蠅 ,諸法并善,唯嚙法不教。 衛 密将矢以射 蠅 , 蠅 囓得鏃矢射 衛 , 衛 遶樹而走,矢亦遶樹而射。”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對面是弓如滿月,箭似流星,飕的一聲,徑向 羿 的咽喉飛過來……他吐出箭,笑着說:‘難道連我的“齧镞法”都沒有知道麼?這怎麼行。你鬧這些小玩藝兒是不行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齧镞法”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齧镞法(niè zú fǎ)指古代傳說中善射者用口接住敵方射來的箭镞以防禦的技藝。字面意思為“咬住箭頭的方法”,體現了高超的武藝和反應能力。


典故與出處

  1. 昝君谟的故事(隋末)
    據《太平禦覽》等記載,昝君谟擅長射箭,能閉目射中指定目标。其徒弟王靈智學成後企圖射殺他,昝君谟用短刀攔截箭矢,最後一支箭則張口咬住箭頭,笑稱:“學射三年,未教汝齧镞法”。
    關鍵點:體現以口接箭的絕技,兼具防禦與威懾。

  2. 魯迅《奔月》的引用
    魯迅在《故事新編·奔月》中描寫後羿使用齧镞法,直接化用這一典故,強化了其傳奇色彩。


延伸解釋


使用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優先以權威文獻中的本義(防身技藝)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齧镞法

齧镞法是一個古代漢字,用于表示“割斷動物皮毛的工具和技術”的意思。由于這個詞比較生僻,我們來逐步拆分了解它。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據考證,齧镞法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用于皇帝狩獵時的割斷獵物毛皮的工具和技術。當時,割斷毛皮不僅需要鋒利的工具,還需要熟練的技術。因此,齧镞法就被賦予了這個意義。

繁體:

在繁體字中,齧镞法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齧镞法在古時的寫法為:齧真襪。

例句:

我們研究古代狩獵文明時,發現了關于齧镞法的記載。

組詞:

齧絲、镞斧、法則

近義詞:

割毛、切斷

反義詞:

縫合、接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