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齧镞法的意思、齧镞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齧镞法的解釋

古代傳說善射者以口接箭防身的技藝。《太平禦覽》卷三五○引《列子》:“ 飛衛 學射於 甘蠅 ,諸法并善,唯嚙法不教。 衛 密将矢以射 蠅 , 蠅 囓得鏃矢射 衛 , 衛 遶樹而走,矢亦遶樹而射。”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對面是弓如滿月,箭似流星,飕的一聲,徑向 羿 的咽喉飛過來……他吐出箭,笑着說:‘難道連我的“齧镞法”都沒有知道麼?這怎麼行。你鬧這些小玩藝兒是不行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齧镞法,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指用牙齒咬住飛來的箭镞,常用來比喻技藝精湛、反應敏捷,能化解突如其來的危險或難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齧”:音niè,本義為用牙齒咬或啃。《說文解字》釋為“噬也”,引申為緊密接觸或抵禦。
  2. “镞”:音zú,指箭的金屬箭頭。《說文解字》注:“矢鋒也”,是箭矢最具殺傷力的部分。
  3. “法”:此處指技藝、方法。合稱“齧镞法”即“以齒咬箭镞之術”,凸顯以非常規方式化解危機的超凡能力 。

二、典故出處與核心含義

典出《列子·湯問》:紀昌學射于飛衛,練至“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的境界後,飛衛教導其“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後紀昌能“以牙齧镞”,精準攔截飛箭。其核心含義包括:

三、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文學中的隱喻:常見于武俠小說,形容高手空手接白刃的絕技(如金庸《射雕英雄傳》中描寫)。
  2. 處世哲學象征:比喻以巧妙方法化解人際沖突或事業危機,如《淮南子》所言“聖人行于未形”。
  3. 現代應用延伸:在競技體育(如乒乓球接殺球)、危機管理等領域,借指反制對手攻勢的策略 。

四、權威詞典釋義

五、學術研究參考

據《中國射箭史》(唐豪著)考證,齧镞法可能源于先秦弓弩對抗訓練,是古代“手搏”技藝的分支,體現了早期防禦技術的智慧 。現代運動力學分析認為,其實現需滿足箭速≤10m/s、咬合角度誤差<3°等嚴苛條件,印證了典籍記載的誇張性背後蘊含的科學邏輯 。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1. 《列子·湯問》原文(國學網)

    http://www.guoxue.com/book/liezi/005.htm

  2. 《漢語大詞典》“齧镞”條目(商務印書館)
  3. 期刊《體育文化導刊》:《齧镞法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20.08.021

  4.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5. 唐豪《中國射箭史》人民體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齧镞法”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齧镞法(niè zú fǎ)指古代傳說中善射者用口接住敵方射來的箭镞以防禦的技藝。字面意思為“咬住箭頭的方法”,體現了高超的武藝和反應能力。


典故與出處

  1. 昝君谟的故事(隋末)
    據《太平禦覽》等記載,昝君谟擅長射箭,能閉目射中指定目标。其徒弟王靈智學成後企圖射殺他,昝君谟用短刀攔截箭矢,最後一支箭則張口咬住箭頭,笑稱:“學射三年,未教汝齧镞法”。
    關鍵點:體現以口接箭的絕技,兼具防禦與威懾。

  2. 魯迅《奔月》的引用
    魯迅在《故事新編·奔月》中描寫後羿使用齧镞法,直接化用這一典故,強化了其傳奇色彩。


延伸解釋


使用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優先以權威文獻中的本義(防身技藝)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版刻貶撤嘈啐乘利席勝詞士丹道丹赭巅墆底定鬥火噸公裡耳垢方方竅竅分財分望高厲冠蓋如雲孤店歸脤寒心酸鼻鴻鶴花紅穢陋昏擾兼舍賤質矯誇矯枉假意岕荈解化近捷久盈覺道軍來将敵,水來土堰駿馭涼帽六神無主簏箱縷縷南曲惱煞毆曳辟若前庭懸魚跷恠山趺上義申勅死人迢遠提線摳同等通靈草兔徑晚晖猥巷相逢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