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帝统的嗣续关系。《后汉书·丁鸿传》:“是以三 桓 专 鲁 , 田氏 擅 齐 ,六卿分 晋 ;诸 吕 握权,统嗣几移; 哀 平 之末,庙不血食。”
“统嗣”是一个历史政治术语,指帝统的嗣续关系,即皇位继承的延续性和合法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统”(指帝位传承的系统性)和“嗣”(继承、后嗣)组成,强调皇权在宗法制度下的正统延续。例如《后汉书·丁鸿传》提到“诸吕握权,统嗣几移”,指吕氏专权导致皇位继承险些偏离正统。
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注重宗法制度,皇位继承需符合嫡长子继承等礼法规则。“统嗣”一词多用于讨论政权合法性,如汉代外戚干政或权臣篡位时,常被史家用来批判对正统继承关系的破坏。
延伸解释
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分析或古典文学研究,用于探讨古代政治继承问题。
《统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继承统治者地位或家族血统。
拆分部首和笔画:统(纟+兄,共9画)+ 嗣(口+田+又,共13画)。
来源:《统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尚书》,书中记载了尧舜禅让帝位给予继承者,将统治权传承给后代的情景。
繁体:統嗣。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统字的上方有一点状符号,代表参天之意,嗣字中的田部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形状更像甲骨文的样式。
例句:他是国家的统嗣,将继承王位。
组词:统治、嗣续、传统、嗣位、统驭。
近义词:继承者、继任者。
反义词:禅让、割席断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