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諱之朝的意思、不諱之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諱之朝的解釋

可直言不諱的朝代。謂政治清明之世。 漢 揚雄 《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羣賢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魏書·刑罰志》:“當今不諱之朝,不應行無罪之戮。” 清 錢謙益 《江兆豫侍禦六十序》:“遭逢不諱之朝,發抒未竟之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諱之朝”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典籍,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本義與核心釋義

    指政治清明、言論開放的時代或朝廷。在這樣的時代或朝廷中,臣子可以直言進谏,無所避諱,君主能夠寬容接納批評意見,不因言論治罪。其核心在于強調統治者的開明和對言論自由的保障。《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可直言不諱的朝代。謂政治清明之世”。

  2. 詞源與典故

    該成語的形成與古代政治文化密切相關。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對“谏诤”的推崇。較為直接的典故來源是《漢書·蕭望之傳》:“今陛下以聖德居位,思政求賢,此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雲獲者,士素不厲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缪,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唯陛下少留神明,覽觀得失,則天下幸甚。” 蕭望之在奏疏中直言時弊,漢宣帝雖未完全采納其所有建議,但并未因其直言而降罪,體現了當時的言論環境。後世遂以“不諱之朝”形容此類開明之世。

  3.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超越具體的朝代指稱,“不諱之朝”更象征着一種理想的政治狀态和文化氛圍:統治者虛懷納谏、廣開言路,知識分子和臣僚敢于秉筆直書、針砭時弊,社會具有批判性反思的空間。它代表着對政治清明、社會公正的追求,是傳統政治文化中對“明君賢臣”共治理想的反映。如《後漢書》中也有對“明帝躬萬機之重,而公卿數被诘讓,近臣尚書以下至見提曳”的記載,雖嚴厲,但也反映了言路的某種通暢。

  4. 曆史影響與典型例證

    在中國曆史上,常被後世史家或文人稱頌為“不諱之朝”或具有類似特征的時期包括:

    • 漢宣帝時期(西漢):如前所述,蕭望之等大臣敢于直谏。
    • 唐太宗時期(初唐):以魏徵為代表的大臣犯顔直谏,太宗從善如流,成就“貞觀之治”,被視為君臣關系的典範。
    • 宋仁宗時期(北宋):包拯等谏官以直言敢谏著稱,仁宗雖時有不滿但仍能包容。 這些時期被認為是政治相對開明、言論環境較為寬松的時代。

“不諱之朝”特指那些君主開明、臣子敢于直言進谏而無需擔心因言獲罪的時代或朝廷,它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清明政治和言論自由的向往。

網絡擴展解釋

不諱之朝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政治清明的時代,臣民可以直言進谏而不必忌諱。該成語為褒義詞,常用于形容開明統治下的社會環境。

出處溯源

最早出自漢代揚雄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曆金門上玉堂有日矣!”意為:如今您有幸遇到盛世,身處可直言進谏的朝代,與賢才共同效力于朝廷。

用法特點

曆史與文學應用

  1. 漢代:揚雄以“不諱之朝”形容當時的明盛之世。
  2. 北魏:《魏書·刑罰志》引用此詞,主張在開明時代應避免濫殺無辜。
  3. 清代:錢謙益在《江兆豫侍禦六十序》中寫道“遭逢不諱之朝”,表達對理想政治環境的期許。

補充信息

此成語濃縮了中國古代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具有鮮明的文化意涵。

别人正在浏覽...

按決镺蔓剝壞把做查封蟾諸沉疴澈悟牀鋭穿決出法駁案春結貸償玳瑁簪懛子點攛玷阙冬不拉遁俗無悶飛鳳靴廢絶赙助公了關納國聞鶴林寺荷錢河中曲煥彰回老家霍将軍護書夾迦逅急公好義斤然軍卒開門見山匡相擴印涼冷埋首妙谛女妓骈峙強立縿縿使遣司法局蒐讨唐弓阗委田遊田則貼庫提省頭天挖苦五旅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