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嗟乎。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昭貞姜》:“嗟夫,守義死節,不為苟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嗟夫,身與時舛,志共道申。”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嗟夫!今誦讀之士,尚有匿喪以就仕宦者,乘新喪而議親迎者,又比比矣。”
“嗟夫”是一個文言感歎詞,主要用于古代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表達強烈的感慨或議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性與含義
該詞由“嗟”(jiē,表歎息)和“夫”(fú,語氣助詞)組成,整體意為“唉”“啊”等感歎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可歎啊”“唉呀”。其語義重點在于引發議論或強調情感,而非具體指代事物。
典型用法
古今差異
現代漢語已基本不用該詞,但在閱讀古文時需注意其雙重功能:既表感歎,又常作為議論文的轉折标志。例如《文心雕龍》中“嗟夫,身與時舛,志共道申”一句,前為感歎,後接觀點論述()。
常見誤讀
需注意“夫”在此處讀作“fú”而非“fū”,且不可拆分理解。如《嶽陽樓記》結尾“嗟夫!……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嗟夫”即整體表達對理想人格的向往()。
建議:若需深入理解該詞,可重點閱讀《嶽陽樓記》《列女傳》等典籍原文,結合具體語境體會其情感表達功能。
《嗟夫》(jiē fū)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惋惜、歎息、悲歎的意思。它常用于表示對某種情況或事物感到遺憾、不滿或憂傷。
《嗟夫》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部和大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嗟夫》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用來描述人們對時世的感慨和歎息。
《嗟夫》的繁體字形為「嘆扶」。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嗟夫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古時候的寫法為「嗟孚」,口部的右邊有一個較小的點,表示聲音的發出。
1. 青年人應該抓住機遇,努力奮鬥,不要隻是嗟夫歎息。
2. 面對社會不公,我們隻能嗟夫歎息,卻不能袖手旁觀。
嗟氣、嗟怨、嗟歎、嗟悔、嗟傷
歎息、惋惜、惋惜、悲歎、悔恨
歡欣、慶幸、快樂、滿意、喜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