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副榜的意思、副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副榜的解釋

[additional notice] 科舉考試中除正式錄取外,另取若幹名時所用的附加榜示,也叫“備榜”

詳細解釋

科舉時代會試或鄉試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幹名,列為副榜。始于 元 至正 八年。 明 永樂 中會試有副榜,給下第舉人以作官的機會。 嘉靖 中有鄉試副榜,名在副榜者準作貢生,稱為副貢。 清 隻限鄉試有副榜,可入國子監肄業。《元史·百官志八》:“是年( 至正 八年)四月,中書省奏準……三年應貢會試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八人外,今後再取副榜二十人。”《明史·選舉志一》:“是時,會試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監者亦食其祿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寫完了正榜,各官歇息了一回,此時已經四更天光景了,衆官再出來升座,再寫了副榜,然後填寫前五名。” 冰心 《六一姊》:“這座棚是 曲 家搭的,他家出了一個副榜,村裡要算他們最有聲望了。”參閱 清 俞樾 《茶香室四鈔·副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副榜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制度中的專用術語,特指鄉試、會試錄取時在正榜之外公布的補充名單。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副榜又稱“備榜”或“副貢”,主要收錄未入正榜但成績達到一定标準的考生。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選拔機制的特殊性

    副榜考生雖未達到正式錄取标準,但可免除後續科考直接參加更高一級考試。據《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記載,清代鄉試副榜每五名正榜生取一名副榜,成為“副貢生”後無需再考歲試即可參與會試。

  2. 曆史功能的演變

    明代副榜具備直接授官資格,如《明史·選舉志》所述“副榜舉人可授教職”。清代取消此特權,僅保留升學資格,康熙朝後更限定副榜生需入國子監就讀滿三年方能應試。

  3. 制度設計的補充性

    副榜制度在科舉體系中具有緩沖作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指出,該制度既緩解落榜者情緒,又為國家儲備更多人才。其存在時間與科舉制度相始終,直至1905年科舉廢止才退出曆史舞台。

這一制度與“貢生”體系中的“副貢”直接關聯,但區别于“拔貢”“優貢”等選拔形式,在科舉人才選拔網絡中占據獨特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副榜”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錄取形式,指在正式錄取名單(正榜)之外,另列一份補充名單,用于選拔成績優異但未達到正榜标準的考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作用

副榜又稱“備榜”,是科舉考試中除正榜外另設的附加榜單。其作用是為未進入正榜的優秀考生提供一定機會,如入國子監學習或獲得低級官職資格,但地位低于正榜考生。例如,清代鄉試副榜每5名正榜取1名副榜,稱為“副貢”。

2.曆史演變

3.地位與影響

副榜考生雖未被正式錄取,但享有一定榮譽和優待。例如:

4.示例

以清代山西鄉試為例,正榜錄取60人,副榜取12人(全省第61-72名),稱為“副榜貢生”,需再次應試才能中舉。

副榜體現了古代科舉制度對人才的彈性選拔機制,既緩解了名額限制的矛盾,也為優秀考生保留了晉升通道。更多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科舉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契班婕表侄不絕于耳赤甲仇偶電局甸子釣魚車動物園逗漏噸海裡俄國農奴制改革兒齒番文反訓反宗風宿水餐風吟蜂遊蝶舞覆醬燒薪佹佹規襲姑衍漢字編碼花菜狐狸精檢字法狡憤截斷衆流進奉經産婦謹聽卷地客難亂世兇年率勉美惡麪糊鬼秘駕鬧吖吖農士破兇破陣子仆歐喬禁架祈願确限山靈蛇入筩中曲性在食氣率直數學四伏四棱簡隨璞宿肉讬公報私托胎握瑜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