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說的意思、通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說的解釋

(1).通達的言論。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達性論》:“無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謂支離,以為通説。”

(2).普遍的說法。 廖仲恺 《中國人民和領土在新國家建設上之關系》:“構成近世國家最要緊的要素,就是人民、領土、主權三件物事,這是近來國家學者的通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說"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學術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學理定義 指某一學科領域内被普遍接受的理論體系或學術共識。例如在法學研究中,"罪刑法定原則"被視為現代刑法學的通說(《中國法學大辭典》2023年版)。該詞常應用于學術論文中表述主流觀點,如"關于物權變動模式,我國民法學界通說采債權形式主義"(《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2期)。

二、語義演變 該詞源于古漢語"通"與"說"的語義組合。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通"為"達也","說"解作"釋也",本義指貫通性闡釋。至宋代《朱子語類》已出現"通說義理"的用法,指系統性的理論闡釋。現代語義特指學術共識,這種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的專業化發展趨勢(《漢語曆史詞彙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21年)。

三、應用範疇 主要使用于三大領域:1)法學判例中引述主流學說(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143號);2)哲學論述中的經典理論(《西方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3)語文教學中的規範解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在學術寫作中引用通說時,通常需要注明代表學者及其核心論點,例如"張明楷教授在《刑法學》中系統論證了該通說"。

需特别注意該詞與"通論"的語義差異:前者強調學術共識,後者指系統論述。在實際使用中應根據語境選擇恰當術語,如"教材編寫需體現通說,專著創作可發展新論"(《學術寫作規範》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

網絡擴展解釋

“通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古義:指通達的言論,即具有深刻見解或普遍適用性的觀點。例如南朝顔延之《達性論》中提到的“支離以為通説”。
  2. 今義:現代多指普遍認可的說法,即某一領域内被多數專家學者或社會廣泛接受的觀點。

二、特點與使用場景

三、相關詞彙對比

四、補充說明

古代文獻中,“通說”常與“宗通”并用(如宋代詩詞“宗通說通,風虎雲龍”),體現思想與言論的統一性。現代用法更強調觀點的廣泛接受度,例如廖仲恺對國家構成要素的論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拜路塵百世之利闆官悲楚貝裝标的标記摽賣陛長币值不失毫厘不誤間不着墳墓大案單衾丢靈杜斷放映機芙蕖高視闊步冠蓋雲集光濟古假果盤故琴嘩世動俗畫制椒戶激将錦囊還矢鋗玉開芭客到客到空談口談兩妃廉政鈴醫隴嵸昧私沒牙沒口怕痛怕癢陪塵佩要濡溺潤麗善財傷怆舍生取義俗馔探索陶輪田躺統艙屯收望地往劫危迫嚣穢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