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失毫厘"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極其精确,沒有絲毫差錯。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出處及用法進行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精确度極高,連毫、厘這樣微小的計量單位都不出現偏差,強調做事或計算的嚴謹性。
例:航天器軌道計算需做到不失毫厘,否則可能偏離預定軌道。
引申意義
比喻對細節的極緻把控,常用于形容嚴謹的态度或精準的結果。
例:外科手術中,醫生的操作必須不失毫厘。
典籍來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豪"通"毫"),指聖人言行高度一緻,毫無偏差。
來源:《荀子》(戰國·荀況),中華書局點校本。
曆史演變
漢代《淮南子·主術訓》進一步引申:"權衡輕重,不失毫厘",強調權衡事物需極度精準。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不失毫厘
形容絲毫不差,非常精确。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
《漢語成語大詞典》
毫、厘均為極小長度單位(十毫為一厘)。比喻完全吻合,毫無誤差。
來源:中華書局,2002年修訂版。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狀語,修飾嚴謹的行為或結果。
例:工程質量檢測要求不失毫厘。
典型語境
適用于科技、工程、醫療等需高精度領域,或形容人的細緻态度。
例:傳統工匠雕刻玉器時,下刀不失毫厘。
近義詞
毫厘不爽、分毫不差、精确無誤
區别:"不失毫厘"側重過程嚴謹,"毫厘不爽"側重結果無差。
反義詞
差之千裡、謬以千裡、粗枝大葉
權威參考來源
“不失毫厘”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做事或測量極其精确,絲毫不差。其中“失”意為差錯,“毫厘”是古代極小的長度單位(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比喻極其微小的誤差。
出自《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注:原文中“豪”通“毫”,強調聖人言行的高度嚴謹性。)
該成語不僅用于具體事物的精準度,也可比喻言行、判斷的高度一緻性和嚴謹性,如《荀子》中強調聖人“齊言行”的品德。
抱樹北郭先生本源裱畫藝人步曆參陪城闉嗤怪子賜灌存安帶減腰圍戴面當事大年跌來碰去帝座蚼蟓貴市孤筱鼾卧涵育鴻紛紅暈歡館家傳戶誦剪殪稽防繼念金聲玉服金柝麂鞾朘刻考勤曠窅倰奟厘定離魂倩女離縰蝼螘滿帆沒巴沒鼻美曼面紅耳赤名稱迷疑沐恩惱喪能源部牌號攀轅卧轍披示皮油籤首級黔嬴師矩私援套牢剃工五倫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