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馔的意思、俗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馔的解釋

世俗的飯食。《太平廣記》卷二三引 唐盧肇 《逸史·呂生》:“因上山自劚黃精煮服之。十年之後,并餌生者,俗饌并不進。日覺輕健,耐風寒,行若飄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俗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ú zhuàn,指世俗的飯食,即普通人日常食用的普通飲食,與宗教、修行或特殊場合的飲食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分解

    • 俗:指社會普遍的風尚、習慣,或大衆化的、普通的(如“世俗”“俗人”)。
    • 馔:指飯食、菜肴(如“盛馔”“酒馔”)。
      組合後意為“普通人的日常飲食”。
  2. 引申含義
    該詞常與宗教、修行者的飲食對比。例如,修道者可能摒棄“俗馔”,選擇清淡或特定的食物(如黃精等藥食)。


二、出處與例句

  1. 文獻記載

    • 唐代《太平廣記》引盧肇《逸史·呂生》記載,呂生因修道“俗馔并不進”,僅服食黃精,最終身輕體健。
    • 宋代趙汝鐩詩句“氈葷屏俗馔”,亦以“俗馔”指代普通飲食。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飲食的世俗性或平凡性。


三、相關對比


“俗馔”強調飲食的世俗性與日常性,常見于古籍與詩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太平廣記》或《逸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俗馔

俗馔(sú zhuàn)是一個中文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特點。

含義

俗馔指的是通俗易得的食物,泛指大衆口味的飲食。這些食物常常在民間制作或販賣,價格相對較低,制作過程簡單,口味平凡,但實用且受到廣泛喜愛。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及《辭源》将俗馔的部首拆分為⺉(丬)和香,其中⺉為左右結構的部首,唐朝韓愈《答謝二十韻策》中已有采用該部首的字形。這樣,俗馔的部首為⺉,首字筆畫數為5,總字筆畫數為11。

來源

俗馔的來源比較明确,其中“俗”一詞源于古代漢語,“馔”一詞來源于古将谷祭祀中使用的器物,如祭馔(祭祀時供奉的食物),因而有“俗馔”之稱。

繁體

俗馔的繁體寫法為「俗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俗馔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而言,隨着時間的推移,俗馔的字形可能出現變化,但其含義和部首大緻保持不變。

例句

1. 這家餐廳的菜品雖然不是很高級,卻是地道的俗馔。
2. 在傳統村落裡,我們可以品嘗到最地道的俗馔美食。

組詞

和俗馔相關的組詞包括:
1. 俗氣(形容不高雅的風格或品味)
2. 俗語(民間常用的語言或表達方式)
3. 馔酒(古代祭祀時用來供奉的美酒)

近義詞

和俗馔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民間美食
2. 衆食

反義詞

和俗馔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高級餐飲
2. 古香古色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