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芙蕖的意思、芙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芙蕖的解釋

亦作“ 芙渠 ”。荷花的别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注:“﹝芙渠﹞别名芙蓉, 江 東呼荷。”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南朝 梁 江淹 《蓮花賦》:“若其華實各名,根葉異辭,既號芙渠,亦曰澤芝。” 宋 王安石 《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齡 《和吳弘人見贈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滿庭清露濕芙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芙蕖是漢語中對荷花的古稱,屬于睡蓮科蓮屬多年生水生植物。該詞最早見于《爾雅·釋草》的記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

從詞源學分析,“芙蕖”由“芙”和“蕖”構成,其中“芙”取義于花之盛美,“蕖”則與“渠”相通,指水生環境。《說文解字》将“蕖”訓釋為“扶渠葉”,表明其生長特征。在植物形态上,芙蕖包含根莖(藕)、葉片、花(菡萏)、果實(蓮蓬)及種子(蓮子)等完整器官,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詳細記載其藥用價值,稱藕節“能消瘀血、解熱毒”。

古代文學作品中,芙蕖常被賦予高潔品格,如李白詩句“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以及周敦頤《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的經典表述,均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現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荷花的書面語稱謂,讀音為fú qú。

在語言學應用中,“芙蕖”常作為雅稱出現于詩詞、典籍,如《詩經·陳風·澤陂》中“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荷”即指芙蕖。當代《辭海》将其歸入“蓮”詞條,強調其兼具觀賞、食用及藥用價值的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芙蕖”是荷花的别稱,這一詞彙在中文語境中兼具植物學意義和文化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植物學定義
    芙蕖指荷花(學名:Nelumbo nucifera),屬睡蓮科蓮屬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其根莖為藕,葉片盾狀圓形,花朵單生于莖頂,花色有白、粉、深紅等,花後結蓮蓬,内含蓮子。

  2. 名稱演變
    在不同生長階段,芙蕖有多個别稱:未開花時稱“菡萏”,盛開時稱“芙蓉”或“芙蕖”,果實稱“蓮”,根莖稱“藕”。

二、文化象征

  1. 文學意象
    芙蕖在傳統文化中象征高潔、清廉與脫俗。周敦頤《愛蓮說》以“出淤泥而不染”贊其品格,李漁《芙蕖》則詳述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實用價值。

  2. 美學隱喻
    因其清雅姿态,芙蕖常被用來比喻女子的純潔與柔美,如詩詞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三、相關考據

四、常見誤讀

需注意芙蕖并非睡蓮,兩者雖同屬睡蓮科,但荷花葉片挺水、根莖肥厚,與浮水生長的睡蓮有明顯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引用(如《芙蕖》全文),可參考中的文言文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奧斯曼帝國敗草半道背鐍鼻牛兒采蓮隊側心吃诟挫兵登造雕素二葉煩黩費口唇改過自新筻口杠首埂子關竅詭誕不經怙寵劍齒象膠皮桀黠績筐金蓋今夕何夕咎鼓卷棚頂磕叉連案亮槅練真錨爪木蘭花鼙吹青囊青袍白馬傾巧輕羽起膩汝南晨雞尚佯山茱萸使法時過境遷蜀芥彈冠振衣痛愛推免為仁不富溫吞水卧榻豈容酣睡五浄德無可比倫無損于無預夏官諧熙習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