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芙渠 ”。荷花的别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注:“﹝芙渠﹞别名芙蓉, 江 東呼荷。”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南朝 梁 江淹 《蓮花賦》:“若其華實各名,根葉異辭,既號芙渠,亦曰澤芝。” 宋 王安石 《招約之職方并示正甫書記》詩:“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齡 《和吳弘人見贈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滿庭清露濕芙蕖。”
“芙蕖”是荷花的别稱,這一詞彙在中文語境中兼具植物學意義和文化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植物學定義
芙蕖指荷花(學名:Nelumbo nucifera),屬睡蓮科蓮屬的多年生水生植物。其根莖為藕,葉片盾狀圓形,花朵單生于莖頂,花色有白、粉、深紅等,花後結蓮蓬,内含蓮子。
名稱演變
在不同生長階段,芙蕖有多個别稱:未開花時稱“菡萏”,盛開時稱“芙蓉”或“芙蕖”,果實稱“蓮”,根莖稱“藕”。
文學意象
芙蕖在傳統文化中象征高潔、清廉與脫俗。周敦頤《愛蓮說》以“出淤泥而不染”贊其品格,李漁《芙蕖》則詳述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實用價值。
美學隱喻
因其清雅姿态,芙蕖常被用來比喻女子的純潔與柔美,如詩詞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需注意芙蕖并非睡蓮,兩者雖同屬睡蓮科,但荷花葉片挺水、根莖肥厚,與浮水生長的睡蓮有明顯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引用(如《芙蕖》全文),可參考中的文言文解析。
芙蕖(fú q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芙”和“蕖”兩個部分組成。
在《康熙字典》中,"芙"的部首是艸(草),它有8個筆畫;"蕖"的部首也是艸,它有14個筆畫。
芙蕖這個詞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楚辭·招魂》,其中描寫了神秘而美麗的蓮花女子,她嬌媚而不凡,被賦予了芙蕖的名字。
在繁體中文中,芙蕖的寫法與簡體中文保持一緻。
在古代,芙蕖的寫法略有不同。早期的芙字象形,有花瓣的形狀,後來簡化為“艹”加“弗”之形;古時的蕖字也有變體,其形狀類似于“䒿”或“花”。
1. 清風拂過池塘,芙蕖綻放出迷人的芬芳。
2. 這幅畫中的芙蕖仿佛要躍上紙面,展現出水中花朵的美麗。
3. 她的容貌如同芙蕖般嬌豔動人。
組詞示例:芙蓉、蕖落、芙蓉城、蕖蕊等
近義詞示例:荷花、蓮花、荷蕖等
反義詞示例:荒蕪、凋零、幹涸等
别人正在浏覽...【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