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说的意思、通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说的解释

(1).通达的言论。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无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谓支离,以为通説。”

(2).普遍的说法。 廖仲恺 《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构成近世国家最要紧的要素,就是人民、领土、主权三件物事,这是近来国家学者的通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说"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学术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学理定义 指某一学科领域内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或学术共识。例如在法学研究中,"罪刑法定原则"被视为现代刑法学的通说(《中国法学大辞典》2023年版)。该词常应用于学术论文中表述主流观点,如"关于物权变动模式,我国民法学界通说采债权形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二、语义演变 该词源于古汉语"通"与"说"的语义组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通"为"达也","说"解作"释也",本义指贯通性阐释。至宋代《朱子语类》已出现"通说义理"的用法,指系统性的理论阐释。现代语义特指学术共识,这种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21年)。

三、应用范畴 主要使用于三大领域:1)法学判例中引述主流学说(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143号);2)哲学论述中的经典理论(《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3)语文教学中的规范解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在学术写作中引用通说时,通常需要注明代表学者及其核心论点,例如"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学》中系统论证了该通说"。

需特别注意该词与"通论"的语义差异:前者强调学术共识,后者指系统论述。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选择恰当术语,如"教材编写需体现通说,专著创作可发展新论"(《学术写作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

网络扩展解释

“通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1. 古义:指通达的言论,即具有深刻见解或普遍适用性的观点。例如南朝颜延之《达性论》中提到的“支离以为通説”。
  2. 今义:现代多指普遍认可的说法,即某一领域内被多数专家学者或社会广泛接受的观点。

二、特点与使用场景

三、相关词汇对比

四、补充说明

古代文献中,“通说”常与“宗通”并用(如宋代诗词“宗通说通,风虎云龙”),体现思想与言论的统一性。现代用法更强调观点的广泛接受度,例如廖仲恺对国家构成要素的论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挨饿百川朝海榜掠保相悲观别梦常祥茶园沉厚寡言琛赆垂精触类而通春蛇秋蚓畜意蹴折打簇大难防旗翻转櫜弓戢戈姑壻蒿里花风价傧降德江客将引接踵比肩吉诃德噤害技艺窭小考辰乐和灵丝隆情耄勤弥流迷童讷涩怒猊殴伤蓬莪荗铅钝潜朗栖鹤齐截取透荣品缮録諟谛诗家三昧视频双曲线汰侈坛域听会退落晚出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