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tting sun] 黃昏前要落山的太陽
傍晚西斜的太陽。 唐 趙嘏 《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緑含風樹滿川。” 元 彭芳遠 《滿江紅》詞:“牛背斜陽添别恨,鸞膠秋月續琴心。” 清 黃遵憲 《養疴雜詩》:“竹外斜陽半滅明,捲簾欹枕看新晴。”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 昆明 這都市,罩着淡黃的斜陽。”
“斜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指傍晚西斜的太陽,常用來描繪黃昏時分的自然景象。拼音為xié yáng,屬于偏正式構詞(如“斜”修飾“陽”)。
文學與詩詞中的運用
該詞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例如:
字義分解
同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夕陽”“落日”“殘陽”等,均用于描述傍晚的太陽。
例句與用法
“斜陽”不僅是一個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更承載了文學中的時間流逝、暮年感懷等情感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詳細例句,可查閱漢典、古詩文網等來源。
斜陽一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指太陽偏離垂直方向而傾斜的狀态。在這個詞中,包含了“日”字部首和“兼”字部首。
“日”字部首是指漢字中的一個重要部首,表示與太陽、日常生活、時間等相關的意義,一般放在漢字的左邊。
“兼”字部首是指漢字中的另一個部首,表示兼容、同時等含義,一般放在漢字的右邊。
斜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例如,唐朝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寫道:“斜陽已照君王堂”,形容夕陽傾斜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斜陽”的寫法保留了原來的形态,仍然是“斜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斜陽一詞通常在正文中不常使用,更多地出現在詩歌中。因此,沒有固定的古代漢字寫法。
以下是斜陽一詞的例句:
1. 傍晚的時候,整個山谷都被斜陽映照得金燦燦的。
2. 斜陽灑在窗簾上,為房間增添了一抹溫馨的色彩。
3. 夕陽西下,斜陽掠過田野,給大地披上了一層金紅色的鬥篷。
一些與“斜陽”相關的詞彙:
組詞:夕陽、朝陽、斜光
近義詞:傾斜的太陽、傾斜的陽光
反義詞:正午太陽、正直的陽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