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朣胧的意思、朣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朣胧的解釋

1.月初出貌;微明貌。

2.昏暗不清貌。

3.象聲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朣胧(拼音:tóng lóng)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月光朦胧、隱約不明的形容詞,多用于古詩文描寫月色。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指月初出或将沒時的微光狀态,引申為月光初現的朦胧感。《玉篇·月部》載:“朣,月初出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

  2. 本義為月光微明,常與“朦”連用,形容光線模糊不清。《說文解字注》:“胧,朦朧也。”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詞義與用法

朣胧為疊韻聯綿詞,側重描寫月光微弱、若隱若現的狀态,常見于古典詩文:


三、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朣胧:月色朦胧貌。”

    條目編號:月部049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朣胧:月光微暗不明之狀。”

    頁碼:第3冊,頁2456


四、文化意象

該詞承載中國傳統審美中對“含蓄美”的推崇,如古詩畫常以朦胧月色營造空靈意境。李白《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中的月影意象,即與“朣胧”的審美意趣相通。

來源: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朣胧”專指月光朦胧微明的狀态,兼具視覺描寫與詩意美感,是漢語中傳承千年的月色美學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朣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1.基本釋義

2.文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西晉文學家潘嶽的《秋興賦》:“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此處描繪了秋夜月光初現、清冷朦胧的意境,成為後世引用這一詞彙的經典範例。

3.使用注意

“朣胧”兼具視覺與聽覺的描寫功能,但以描述月光初升的微明狀态最為常見,文學色彩濃厚。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潘嶽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骜夏北豆腐背剪本影鄙狹財施嘲轟稱嗟乘險抵巇串掇貙狸翠葆歹意掉磬訂久要阨窮凫薻公賬廣圓故家涵今茹古號呶華辭嘉猷解餓金相玉振鸠盤糠糟拷訊科買狂簡利通鸾翺鳳翥倫好露申辛夷末衡粘纏破家喪産鉛粒輕蹻阙典肉香爐如是三倉商山翁少陵舍然大喜石堨詩筆示兒水南肅栗桃諸提到亭燧通德門銅盆帽穩穩安安五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