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初出貌;微明貌。
2.昏暗不清貌。
3.象声词。
朣胧(拼音:tóng lóng)是汉语中一个形容月光朦胧、隐约不明的形容词,多用于古诗文描写月色。其释义及来源如下:
朣
指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状态,引申为月光初现的朦胧感。《玉篇·月部》载:“朣,月初出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
胧
本义为月光微明,常与“朦”连用,形容光线模糊不清。《说文解字注》:“胧,朦朧也。”
来源:《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朣胧为叠韵联绵词,侧重描写月光微弱、若隐若现的状态,常见于古典诗文:
例:唐代韩愈《谒衡岳庙》诗:“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
来源:《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八
例:宋代王安石《题半山寺》诗:“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花飞触朣胧。”
来源:《王荆文公诗笺注》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朣胧:月色朦胧貌。”
条目编号:月部049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朣胧:月光微暗不明之状。”
页码:第3册,页2456
该词承载中国传统审美中对“含蓄美”的推崇,如古诗画常以朦胧月色营造空灵意境。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中的月影意象,即与“朣胧”的审美意趣相通。
来源: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朣胧”专指月光朦胧微明的状态,兼具视觉描写与诗意美感,是汉语中传承千年的月色美学词汇。
“朣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秋兴赋》:“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此处描绘了秋夜月光初现、清冷朦胧的意境,成为后世引用这一词汇的经典范例。
“朣胧”兼具视觉与听觉的描写功能,但以描述月光初升的微明状态最为常见,文学色彩浓厚。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潘岳原典。
卬角百材百辞莫辩白虵抱打不平鸨子菶菶禀请惨无人理骋快疮痍满目戳得住赐号打狗欺主淡冷點紙畫字帝侧董振贡献宫沼官练还眺衡决慌遽火烧云急缓金银山既是九漏隽词龛世枯树再生枝蜋蜩老不死连蕚龙斗笼口戏鸾铃马骡面拜墨庄泥担汉蓬阆遣唐使起地青氊琼瑰全会入阁胜因实话十裂手滑束装四边形苏小妹托法柝境五章遐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