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殘缺的典章制度。語本 漢 揚雄 《劇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補。”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闕典未補,大備茲日。”後指古代傳下來的典章制度。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 乾德 四年郊,禮容樂節,刊正漸備,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廟殿庭宮懸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
(2).指史料記載上的缺漏。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 曹操 征 烏桓 還,自謂幸勝而偏賞先諫者,可以為千古法也。 操 一生所行類皆不道之事,獨此一節有光清史,而 陳壽 略之,豈非闕典之甚哉!”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五·聖賢須目》:“今年譜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誠闕典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題名碑》:“本朝最為右文,而題名碑止 順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後無之。當時不知何故廢而不舉,後遂相沿,此闕典也。”
(3).猶憾事。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一:“豈謂古人無闕典, 堯夫 非是愛吟詩。” 清 袁于令 《雙莺傳》第五折:“[丑]:‘是你不會勾搭,連我的孤老都送湯了,倒埋怨我。’[小浄]:‘這兩個人不闝我也是闕典。’” 阿英 《海上買書記》:“此書不得,在《李伯元傳》上,是一大阙典。”
阙典是漢語複合詞,由“阙”與“典”二字構成,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指本應存在但因散佚、損毀等原因未能流傳的重要典籍或曆史文獻。
示例:
“曆代戰亂導緻大量珍貴史籍成為阙典,後人研究常感史料不足。”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指出,“阙典”可指“缺而不全的典籍”,強調文獻的缺失性。
指國家禮制、法律或規章中存在的遺漏或未完善之處。
示例:
“新朝建立後,首要任務是修訂前朝阙典,以健全法制。”
來源:古典文獻如《宋史·禮志》載“補祀典之阙典”,此處指禮制中的缺漏。
《明史·藝文志序》雲:“曆代遺文,多歸散亡,遂成阙典。” 此句明确指向文獻的缺失(《明史》卷九十六)。
權威參考來源:
“阙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源自漢代揚雄《劇秦美新》中的“帝典闕而不補”,指古代未能完善的典章制度,後也泛指傳承下來的制度體系。例如晉代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提及“釐三才之闕典”,南朝任昉的《王文憲集序》也提到“闕典未補”。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了禮樂制度的具體缺漏案例。
指曆史文獻中未完整記錄的内容。例如金代王若虛批評《三國志》未記載曹操賞谏之事,稱其為“闕典之甚”;清代王士禛也提到科舉題名碑的缺失是“闕典”。
引申為令人遺憾之事。宋代邵雍在詩中用“豈謂古人無闕典”表達對古人未完善之事的感慨,現代學者阿英也以“闕典”形容文獻缺失的遺憾。
作為成語時,“阙典”可指法律制度不完善或管理缺陷。
注:如需具體文獻案例或擴展解釋,可參考滬江詞典、漢語辭海等來源。
闇跳半嶺半路修行變眚表露不諱之朝猜謎超時叢談大行星大祲雕花頂球頂芽迪喆督捕防宿鳳铎馮生彈铗拊楗箍紋故智寒族家隆界柱金衣丹積染棘針儁德晜弟獵手靈盒例子慢淫泯除沐日鬧腔叛賣抛撇聘物跂望勸善驅課仁信删易勝負兵家之常申勑身殉適等使氣性時適室宅霜府書糧順和絲枲泰運疼癢逖聽遐視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