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殘缺的典章制度。語本 漢 揚雄 《劇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補。”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闕典未補,大備茲日。”後指古代傳下來的典章制度。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 乾德 四年郊,禮容樂節,刊正漸備,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廟殿庭宮懸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
(2).指史料記載上的缺漏。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 曹操 征 烏桓 還,自謂幸勝而偏賞先諫者,可以為千古法也。 操 一生所行類皆不道之事,獨此一節有光清史,而 陳壽 略之,豈非闕典之甚哉!”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五·聖賢須目》:“今年譜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誠闕典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題名碑》:“本朝最為右文,而題名碑止 順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後無之。當時不知何故廢而不舉,後遂相沿,此闕典也。”
(3).猶憾事。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一:“豈謂古人無闕典, 堯夫 非是愛吟詩。” 清 袁于令 《雙莺傳》第五折:“[丑]:‘是你不會勾搭,連我的孤老都送湯了,倒埋怨我。’[小浄]:‘這兩個人不闝我也是闕典。’” 阿英 《海上買書記》:“此書不得,在《李伯元傳》上,是一大阙典。”
“阙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源自漢代揚雄《劇秦美新》中的“帝典闕而不補”,指古代未能完善的典章制度,後也泛指傳承下來的制度體系。例如晉代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提及“釐三才之闕典”,南朝任昉的《王文憲集序》也提到“闕典未補”。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了禮樂制度的具體缺漏案例。
指曆史文獻中未完整記錄的内容。例如金代王若虛批評《三國志》未記載曹操賞谏之事,稱其為“闕典之甚”;清代王士禛也提到科舉題名碑的缺失是“闕典”。
引申為令人遺憾之事。宋代邵雍在詩中用“豈謂古人無闕典”表達對古人未完善之事的感慨,現代學者阿英也以“闕典”形容文獻缺失的遺憾。
作為成語時,“阙典”可指法律制度不完善或管理缺陷。
注:如需具體文獻案例或擴展解釋,可參考滬江詞典、漢語辭海等來源。
《阙典》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古代帝王及貴族使用的車馬等交通工具的停放場所。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阝”和“典”。其中,“阝”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山有關,而“典”是一個獨立字體,表示典籍或法令等方面的事物。
《阙典》的第一個部首是“阝”,拆分後表示與山有關;第二個部首是“典”,是一個獨立的字體。
《阙典》的總筆畫數為14畫。
《阙典》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禮義中》:“聞我築梁皆須阙典。”可以看出,在古代,帝王及貴族的馬車和交通工具都需要有固定的停放場所。
繁體字中,阙典的寫法還保留了原始形态,沒有改變字符結構和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古代寫作“闕典”,其中“闕”是現代寫作“阙”的古體。
1. 秦始皇定都鹹陽後,在京城修建了宏偉的阙典。
2. 這座城池的阙典寬敞明亮,能容納上千輛馬車。
3. 古代帝王駕臨阙典時莊嚴肅穆,衆臣皆躬身行禮。
阙下、阙旒、阙親、阙車、阙地、阙輔等。
車庫、車棚,停車場都可以視作阙典的近義詞。
輪船碼頭、飛機跑道可以視作阙典的反義詞,因為它們是用于停放船隻和飛機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