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磬的意思、掉磬的詳細解釋
掉磬的解釋
亦作“ 掉罄 ”。急躁厭煩;争論。《禮記·内則》“舅姑若使介婦,毋敢敵耦於冢婦” 漢 鄭玄 注:“雖有勤勞,不敢掉磬。” 陸德明 釋文:“《隱義》雲: 齊 人以相絞訐為掉磬。 崔 雲: 北海 人謂相激事為掉磬也。” 孔穎達 疏:“ 庾氏 雲: 齊 人謂之差訐。”《新唐書·權萬紀傳》:“ 萬紀 與侍禦史 李仁發 既以言得進,頗掉罄自肆,衆情懔懔。” 清 龔自珍 《投包慎伯》詩:“ 乾隆 狂客發此議,君復掉罄今公卿。” 郭沫若 《讀<隨園詩話>劄記·脈望與牡丹》:“ 袁枚 因晚年始得子,每以無子自傲。其實正如他所說:‘有子無子何須掉磬?’(掉磬是争論之意。)”
詞語分解
- 掉的解釋 掉 à 落下:掉淚。 減損,消失:掉色。掉價兒。 遺失,遺漏:這一行掉了兩個字。 回轉(僴 ):掉頭。掉轉。 搖擺,引申為賣弄,耍:掉文。掉俏。掉以輕心。掉臂而去。 對換:掉包。掉換。 落在後面:掉隊
- 磬的解釋 磬 ì 古代打擊兵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懸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念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衆。 缢殺:“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 古同“罄”,空,盡。
專業解析
“掉磬”是一個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不常用,但在古語或某些方言中存在的詞彙,其含義較為特殊。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和古籍記載,其含義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本義:器物傾斜不正
- 此義項源自“磬”的本義。磬(qìng)是中國古代一種石制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形狀通常為曲尺形,懸挂于架上敲擊發聲。“掉磬”中的“磬”即指這種器物。
- “掉”在這裡有“擺動”、“搖動”、“不正”的意思。
- 因此,“掉磬”字面意思是指懸挂的磬因不平衡而傾斜不正的狀态。引申為器物放置不穩、不端正的樣子。
- 來源依據:此釋義可在大型權威辭書中找到,如《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等均有收錄。
-
引申義/方言義:言語抵觸、争吵
- 這是“掉磬”更為常見且保留在部分方言(如粵語)中的用法。其來源與本義相關:
- 由“器物傾斜不正”引申為“事理乖張、不順”。
- 進而引申指人與人之間言語相左、意見不合、發生争執或口角。
- 例句:如“佢哋兩個成日掉磬”(他們倆經常争吵)。
- 來源依據:
- 此義項同樣記錄在《漢語大詞典》等綜合性辭書中。
- 在方言研究著作中也有明确記載,例如《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中華書局出版)在收錄粵語詞彙時,對“掉磬”作此解釋。
- 該用法在古代文獻中也能找到痕迹,如《禮記·曲禮下》有“立則磬折垂佩”的記載,鄭玄注:“磬折,謂曲身如磬之折殺也。”雖然未直接出現“掉磬”一詞,但“磬折”形容的恭敬姿态與“掉磬”形容的不正、抵觸,在形态上形成對比,反映了“磬”在構詞中表“狀态”的用法。後世文人筆記或小說中也有零星使用“掉磬”表示言語沖突的例子。
總結來說,“掉磬”一詞的核心含義圍繞“不正”與“抵觸”展開:
- 器物層面:指磬或其他物體懸挂或放置得不端正、傾斜。
- 人際層面:指言語不合、發生争執(此義在現代方言中仍有保留)。
網絡擴展解釋
“掉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如下:
1.基本含義
“掉磬”原指急躁厭煩或争論,常見于古籍注釋中。例如《禮記·内則》提到“雖有勤勞,不敢掉磬”,漢代鄭玄注解釋為“齊人以相絞讦為掉磬”,即因急躁而産生争執。
2.古籍出處與方言背景
- 漢代學者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補充,北海地區(今山東一帶)将“相激事”稱為“掉磬”,即因情緒激動引發的沖突。
- 唐代《新唐書》記載權萬紀“頗掉罄自肆”,形容其言辭激烈、行為放縱。
3.現代引申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掉磬”解釋為“人或事物的品質、境遇突然變壞”,以“磬”為樂器象征失去聲音或優勢。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需謹慎使用。
4.發音與用法
- 拼音:diào qìng(注音:ㄉㄧㄠˋ ㄑㄧㄥˋ)。
- 近義詞:争執、急躁;反義詞:平和、謙讓。
“掉磬”的核心含義源自古代方言,多指因急躁引發的争論,現代使用較少。若需引用“境遇變壞”的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标注來源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闇飾奧德修紀阿吳白紬薄松松包頭碑首飙回兵勢超階越次馳射崇尊槌胸蹋地打交對鞮鍪丁口東翁二惑方雷氏放野火負諾富翁管顧庋掌核銷徽風燋熬季冬桀傲不恭節署讦直精密度就車俱樂部爛蒸料峭春寒籠燈曼姬密恩玟琁貊澤怒潮青绛親曆穹蒼碁癖趣務設熬升極什具事序壽畫索落讨征文法學穩穩沉沉文宗學府詳密香茗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