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字書名。 漢 初,合 李斯 《倉颉篇》、 趙高 《爰曆篇》和 胡母敬 《博學篇》為一書,稱“三倉”,亦統稱《倉颉篇》,凡三千三百字。 魏 晉 時,又以 李斯 《倉颉篇》為上卷, 揚雄 《訓纂篇》為中卷, 賈鲂 《滂喜篇》為下卷,合為一部,亦稱“ 三倉 ”。參閱《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一》。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雜說》:“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篇章謂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 清 錢謙益 《識字行》:“人生識字隻兩個,何用三倉四部盈箱笥。”
(2).指儲糧之太倉、 石頭 倉、常平倉。《梁書·陳伯之傳》:“臺家府庫空竭,無復器仗,三倉無米,東境饑流,此萬代一時也,機不可失。”《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三倉,太倉、 石頭 倉及常平倉。”
“三倉”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漢初版本
由李斯《倉颉篇》、趙高《爰曆篇》、胡母敬《博學篇》三本字書合并而成,統稱《倉颉篇》,共收錄3300字,用于規範秦代文字。
魏晉版本
在漢初基礎上,新增揚雄《訓纂篇》和賈鲂《滂喜篇》,形成上、中、下三卷,總字數增至7380字,仍沿用“三倉”之名。
指古代三種官方糧倉:
補充說明:提到“三倉”可比喻貧窮,但此用法較少見,建議優先參考前兩種主流釋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等原始文獻。
《三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字面意思是指三個倉庫。在古代,農民們會将脫粒後的糧食儲存在倉庫中,以備日後使用。
《三倉》由“口”和“艹”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口”是主導部首,表示該漢字與嘴有關;“艹”是漢字中的草字頭,表示和與植物有關。通過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聯想到糧食倉庫與農作物的關聯。
《三倉》總計五筆畫。
《三倉》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是根據倉庫的數量而得名。以前的佃農通常會向地主繳納租金,租金的計量單位是以倉為基數,三個倉被稱為三倉。
在繁體字中,《三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确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三倉》,古時候的寫法通常是使用篆書形式,其中的“倉”字比較接近于“倉”字的樣子,由兩個貝字旁組成。
1. 他把糧食存放在三倉中。
2. 這個地方有三個倉庫,所以被稱為《三倉》。
1. 三倉制度
2. 三倉租
3. 三倉計劃
4. 十三倉
等等
近義詞:倉庫、糧倉、儲藏室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