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觀察了解事物持平公正,不帶偏見。《管子·宙合》:“讂充末衡,易政利民……讂充言心也,心欲忠;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
“末衡”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末衡”指觀察或了解事物時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其中,“末”原指事物的末端或次要部分,此處引申為觀察的視角;“衡”即權衡、衡量,強調持中守正的态度。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宙合》:
“讂充末衡,易政利民……讂充言心也,心欲忠;末衡言耳目也,耳目欲端。” 意為:内心忠誠(讂充),耳目端正(末衡),方能實現政治清明、利民安邦。
部分資料提到“末衡”作為人名的寓意,如姓名學中“末”屬木、“衡”屬土,但此解釋與詞語原意無直接關聯。
“末衡”核心含義仍以《管子》中的“公正觀察”為主,需結合古典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讨其哲學思想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管子》相關研究文獻。
末衡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貶義含義。它指的是在權衡事物時,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及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
末衡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和行。其中,“木”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行”表示行走或行為。末衡的總筆畫數為12。
末衡在《說文解字》中被首次記錄。《說文解字》是由東漢時期的許慎所著的一部字書,對漢字的字義、構造等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考究。
末衡的繁體字為「末衡」,沒有其他變體。
在古代,末衡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它的寫法為「末」上面畫一個橫,橫下面再加上一個豎,豎的末端再加上一點。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在利益面前末衡公平與正義。
2. 這種商人以自己的利潤為第一考慮因素,總是末衡其他人的利益。
1. 末衡公斷:指在權衡利益時,隻考慮自己的意見而不兼顧其他人的意見。
2. 不末衡私:指不隻考慮自己的私利,而是注重公共利益。
1. 唯利是圖:指在考慮問題時,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及其他人的利益。
2. 利己主義:指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或思想。
1. 公正:指不偏不倚,對待每個人和事物都一視同仁。
2. 顧全大局:指在權衡利益時,全面考慮所有相關方面的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