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燧的意思、亭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燧的解釋

古代築在邊境上的烽火亭,用作偵伺和舉火報警。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六》:“今有司請遠田 輪臺 ,欲起亭燧,是唯益擾天下,非所以憂民也。”《後漢書·西羌傳》:“初開 河西 ,列置四郡,通道 玉門 ,隔絶 羌 胡 ,使南北不得交關。於是障塞亭燧出 長城 外數千裡。” 南朝 宋 顔延之 《從軍行》:“卧伺金柝響,起候亭燧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亭燧是中國古代邊防體系中的重要軍事設施,由“亭”與“燧”兩部分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亭”指瞭望敵情的崗亭,“燧”為傳遞軍情的烽火台,二者結合形成邊境警戒系統。這一詞彙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描述漢代“築亭燧以逐戎人”,其核心功能為偵察敵情、點燃烽火示警。

從結構上看,亭燧多建于長城沿線的制高點,包含以下要素:

  1. 瞭望塔:夯土築成的高台,供戍卒登高遠眺
  2. 烽火裝置:堆置薪草、狼糞的燃燒設施,可産生濃煙(晝)或明火(夜)
  3. 駐防建築:戍卒居住的營房及武器庫
  4. 驿傳系統:連通相鄰亭燧的馳道與馬匹

《居延漢簡》考古發現顯示,漢代亭燧間距約5-10漢裡(約2-4公裡),形成嚴密的信號傳遞網絡。戍卒需嚴格執行《烽火品約》,根據入侵規模點燃不同數量的烽火。唐代杜佑在《通典·兵典》中詳細記載了亭燧的運作規範,強調“候望精明,烽火謹審”的軍事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亭燧”是古代邊防體系中的重要設施,具體含義和相關信息如下:

定義

“亭燧”指古代邊境上設置的烽火亭,兼具偵查敵情和舉火報警的功能。其名稱由“亭”(瞭望台)與“燧”(烽火)組合而成。

曆史背景與功能

  1. 邊防作用:主要用于邊疆防禦,如漢代在河西走廊“列置四郡,通道玉門”時,亭燧延伸至長城外數千裡,形成嚴密的警戒線。
  2. 運作方式:通過點燃烽煙傳遞警報,白天用煙、夜間用火,實現快速信息傳遞。如南朝顔延之詩句“起候亭燧煙”描述了這一場景。

文獻記載

文學引用

王粲《邊城》詩中“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通過亭燧意象,刻畫了邊塞的蒼涼與戍邊者的孤寂。


“亭燧”是古代軍事防禦與信息傳遞的關鍵設施,兼具瞭望、駐兵、烽火報警等功能,在漢代邊疆管理中尤為突出。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閱《後漢書》《漢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癯暗機飽卿憊衿本紀奔走之友赑赑币泉觸感淳靜當東丹觜雕檻俄旋分交附膚落毛改抹竿頭日上割肚牽腸膈言河汊子闳休讧争火鉛交宮斤節拒狼進虎空鑿連草量核旄象旄氈門閱眀眀捺缽平安啟釁權子母讓與桡動脈人龍珊瑚珠食羹識微知著水殿説是庶妻庶人風思理踏虎車胎諱添革外命夫妄自尊大完雄委決為氣文伯物極必反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