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詞的意思、通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詞的解釋

(1).傳話。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主人欲於同來女伴中,擇端正者三人侑酒薦寝,每人贈百金;其餘亦各有犒賞。媪為通詞,犒賞當加倍。” 清 孫雄 《燕京歲時雜詠》:“通詞巧借微波達,不待良媒也接歡。”

(2).指譯員。 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上李伯相論朝鮮商約界務禀》:“此例相沿已久,其國自官員以至通詞人等,皆以是為謀利藪,未便遽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詞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一、基本釋義:溝通傳達的言辭

指用于交流、溝通或傳達信息的語言表達形式。

示例:

《史記·匈奴列傳》載:“漢使非能言,通詞也。”此處指外交場合中傳達雙方意圖的正式言辭(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

二、專業延伸:語言學中的功能詞

在語言學領域,特指具有語法連接功能的虛詞(如連詞、介詞),承擔句子成分間的邏輯貫通作用。

示例:

“之”“而”等通詞在古漢語中銜接主謂結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三、特殊用法:方言與曆史語境

  1. 方言含義:

    部分地區(如吳語)中“通詞”指代“通用俗語”,如《海上花列傳》中“耐阿懂上海通詞?”(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

  2. 曆史場景:

    明清外交文獻中常見“通詞”指翻譯人員,如《琉球國志略》記載“通詞傳譯,溝通華夷”(來源:《近代漢語詞典》)。


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通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分析,日常交流較少使用。需注意其古今異義,避免與“同義詞”“統稱詞”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通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析,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通用詞彙或語言

  1. 基本定義
    “通詞”指通用的詞彙或語言,具有廣泛適用範圍,是交流的基礎。例如“通識的詞彙”或普遍適用的表達方式,如“小說”一詞從普通詞語轉變為文類概念,即體現了“通詞”的通用性。

  2. 曆史淵源
    這一含義源自中國古代文化傳統,古人通過學習通詞來提升交流能力。其結構由“通”(普遍)和“詞”(語言)組成,強調語言的共通性。

二、傳話者或譯員

  1. 傳話中介
    在清代文獻中,“通詞”常指代傳話人。例如《閱微草堂筆記》提到“媪為通詞”,描述老婦作為中間人傳話的場景。

  2. 翻譯人員
    另一含義指譯員,如清代馬建忠在《適可齋記言》中提及朝鮮的“通詞人等”,即負責外交或商務翻譯的專職人員。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四、補充說明

“通”字本身有“傳達”“普遍”等含義(如“通曉”“通商”),這為“通詞”的複合詞義提供了語義基礎。需注意,“通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詞義演變,可參考清代典籍或語言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本任裱褙殘燈末廟斥落褫魄出空賜诰當耳邊風的彀地媪東直對口相聲二郊風樂分庭阜陸觀稼鬼謀瑰僻歡迸亂跳黃雀伺蟬匠作肩排奸釁谏喻焦臭極地戒律計量箕颍軍需品軍種狂奔蝲蝲蛄略迹論心隆俊漭漭麋畯名榜明恥教戰僻路鋪模檾蔴塊熱厥人到中年塞塗三回五次沈達石局室町幕府手足失措水稾述造貪圖安逸苕水通尊投梭折齒吐剛閑樹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