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間樹”。水氣附着于樹凝聚成冰。後亦稱“ 木稼 ”、“ 樹介 ”等。今稱霧凇。《漢書·劉向傳》“雨木冰” 唐 顔師古 注:“雨木冰者,氣著樹木結為冰也,今俗呼為間樹。”舊謂為大臣将死的預兆。參閱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
“閑樹”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水汽附着在樹木表面凝結成冰的現象,即現代氣象學中的霧凇。古時亦稱作“木稼”“樹介”。
曆史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劉向傳》中“雨木冰”的記載,唐代顔師古注解為“氣著樹木結為冰也,今俗呼為間樹”。宋代趙與時《賓退錄》進一步補充了相關說法。
文化寓意
古代曾将此現象視為大臣将死的預兆,帶有神秘色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閑散無事的人”,比喻無所事事的狀态。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未見佐證,可能屬于引申或現代網絡釋義。
《閑樹》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閑”和“樹”兩個字組成的。下面将對這個詞語進行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解釋。
該詞語的左邊部首是“門”字旁,右邊是“木”字旁。而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閑樹》這個詞語來源于漢語。其中,“閑”表示空閑、安逸的狀态,“樹”表示木本植物。因此,整個詞語可以理解為自由自在地生長的樹木,也可以引申為不拘束、不受限制的狀态。
《閑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閒樹」。使用傳統繁體字體的地區,如台灣和香港,可能更常見這種書寫形式。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漢字“閑”的古時寫法為「閒」,而“樹”的古時寫法為「樹」。
1. 水邊的一棵小樹,靜靜地站在那兒,像一位閑樹般無憂無慮。
2. 留學生活中,我喜歡每天午後在校園裡找一棵閑樹,靜靜地讀書、思考。
組詞:閑情、樹木、樹葉
近義詞:悠閑、自在、舒適
反義詞:忙碌、拘束、繁忙
以上是關于《閑樹》這個詞語的解釋及其相關信息。希望能幫助到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