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律的意思、戒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律的解釋

[religious discipline] 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

詳細解釋

(1).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當行為的法規。如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類。道教亦有五戒、十戒、一百八十戒等類。《百喻經·蛇頭尾共争在前喻》:“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於地獄。”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将軍梁公神道碑》:“恨深負米,榮暨擊鐘,爰持戒律,思答慈容。”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戒律》:“ 漢靈帝 建寧 三年, 安世高 首出《義決律》二卷,次有比丘諸禁律。 魏 世 天竺 三藏 曇摩迦羅 到 許州 ,至 洛 ,慨 魏 境僧無律範,遂於 嘉平 中,與 曇諦 譯《四分羯磨》《僧祇戒心圖》,此蓋中國戒律之始也。” 老舍 《犧牲》:“他必是一種什麼宗教性的戒律,使他簡單而又深密。”

(2).泛指其他成文或不成文的戒條。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嘗制聖門戒律八條,自警警世。” 柯岩 《從一個孩子看中國》四:“清規戒律,密如羅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律是漢語中具有宗教與倫理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特定群體為規範成員行為而制定的強制性準則。以下從詞義演變、應用領域及權威典籍三方面闡釋:

  1. 詞源解析

    “戒”本義為防備、警惕,《說文解字》釋為“警也”,後衍生出禁止之意;“律”原指音律标準,引申為行為法度。二者合稱始于漢代佛經翻譯,特指宗教修行者須遵守的儀軌。

  2. 宗教實踐中的戒律體系

  1.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語境中,“戒律”延伸至職業道德領域,如《新聞工作者戒律》強調真實客觀原則,醫學界《希波克拉底誓言》亦屬專業戒律範疇。此用法收錄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注:為符合原則,本文參考《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道教儀軌》等權威典籍釋義,相關鍊接因平台限制未予展示。)

網絡擴展解釋

戒律是宗教及修行體系中重要的行為規範準則,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戒律(梵語“屍羅”)指宗教徒必須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生活準則,核心功能是防非止惡。佛教中常以“五戒”“十戒”等具體條目體現,道教亦有類似規範。

二、核心内涵

  1. 行為規範
    設定“該做”與“不該做”的底線,如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等),本質類似社會法律,旨在減少對他人與自身的傷害。

  2. 心理調伏
    濟群法師指出,戒律不僅是行為約束,更是通過止息不良心理相續來扭轉生命發展方向,形成與解脫相應的生活方式。

三、宗教意義

四、深層目的

戒律被喻為“生命健康發展的交通規則”,通過規範心念→習慣→性格的因果鍊,最終提升生命品質,導向解脫。

五、與社會規範的區别

雖類似法律,但更強調内在自律性。例如“戒”側重精神約束,“律”側重行為規則,二者共同構成他律與自律的統一。

參考資料

綜合自搜狗百科、網易佛教專欄、濟群法師論述及律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媕呓豹篇襃贊並悉鄙冗波池伯氏采緻孱肌持刀動杖抽抽噎噎闖過除守寸言蹈履大樹底下好乘涼嫡孽二莊嚴蛾賊發笄幡刹反眼不識鳳邸負逆浮傷甘脆耿怆勾串河渎神煥明化手奸諜将來式踐列嘉骐魚結巴急筦潰版馬路天使慢行猕猴池目光如豆跑踏平康齊較清鍋冷竈瓊絲軥録山嶽崩頹聲幹擾石腳時曲碩望宿德痛擊違律為詐想要鸮王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