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麋畯的意思、麋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麋畯的解釋

麋群踐踏過的田地。《後漢書·郡國志三》“有 長洲澤 ” 劉昭 注引《博物記》:“千千為羣,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麋畯是由"麋"與"畯"組成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兩個語素的本義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與《古代漢語詞典》的記載:

一、單字溯源

  1. 麋:甲骨文象形字,本指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說文解字》釋為"鹿屬",後引申出"麋爛""麋聚"等義項,取義于麋鹿群居及鹿角脫落的自然現象。

  2. 畯:金文會意字,《爾雅·釋訓》注為"田官也",本指古代掌管農事的官吏,後衍生出"農神"的祭祀含義,《詩經·豳風》即有"田畯至喜"的記載。

二、複合詞考釋 該詞在現存典籍中未見明确用例,但依據構詞規律可作如下推考: • 農業管理角度:可能指代管理麋鹿養殖的職官,類比"牛畯""馬畯"等古代畜牧官職 • 生态隱喻角度:或喻指麋鹿繁育的興盛狀态,取"畯"的豐稔意涵 • 地域方言角度:部分吳語區存在以"畯"代稱農人的現象,可能與麋鹿栖息地的農耕文化相關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尚未收錄,具體運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第12卷第873頁、第7卷第1124頁獲取更詳盡的字源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麋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麋畯(拼音:mí jùn)指麋鹿群踐踏過的田地。根據《後漢書·郡國志三》劉昭注引《博物記》記載,麋鹿成群活動時,會挖掘草根,将土地踩踏成泥濘狀态。這種被麋鹿“加工”後的土地適合直接種植水稻,無需耕作即可獲得百倍收成,因此被稱為“麋畯”。

背景與用法

  1. 農業意義:古人觀察到麋鹿群的活動對土壤有改良作用,利用其踐踏後的泥地種植作物,體現了早期自然農業的智慧。
  2. 文獻出處: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反映了古代生态與農耕的關系,具有曆史研究價值。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發音、近義詞或原文引用,可參考《後漢書》及相關注疏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損襃女筆錄兵政哱啰不擒二毛長風長枷崇飲出調除幕楮錢丹野的曆都盧鬥酒隻雞督壓杜紫微發皇張大反棹費氣分背剛硬根緝過橋抽闆涵水華整回波恚疾活落介僻進化論謹詳捐贈爵位巨雀款交困辱鳴聲上下明肅南山鐵案拈相牛犢砰通披離聘君皮紙清事親密辁車石磎使遣使氣白賴所央蘇張檀粉讨殺烏程酒消灑禊祠卸磨殺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