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畏懼強6*暴。 漢 王符 《潛夫論·潛歎》:“夫賢者之為人臣……不堕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 宋 王禹偁 《送王旦序》:“昔我 鄭 邦,厥守不良,厥佐吐剛。吾相疾之,吾君竄之,我民用康。”參見“ 吐剛茹柔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吐剛漢語 快速查詢。
吐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畏懼強橫、欺軟怕硬的行為傾向。該詞源自古代典故,現代多用于批判性語境,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述其釋義與用法:
吐剛(tǔ gāng)為動賓結構複合詞:
合指因畏懼強者而退縮,轉而欺淩弱者的行為,體現人性中的怯懦與不公。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3卷,第124頁。
該詞典出《漢書·翟方進傳》:
“吐剛茹柔”(原文)
描述翟方進彈劾大臣陳鹹“柔而立,剛則吐之”,即面對弱者顯強硬,遭遇強者則屈服。後濃縮為成語“吐剛茹柔”(茹:吃,喻欺淩),成為批判趨炎附勢的經典表述。
來源:《漢書》卷八十四·翟方進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古義側重行為批判
明清小說如《醒世姻緣傳》以“吐剛茹柔”諷刺官場欺下媚上之風,強調道德批判。
來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2009)。
現代用法聚焦心理特質
當代語言學者将其歸入人性弱點類詞彙,與“媚強淩弱”“色厲内荏”近義,多用于分析社會權力關系中的行為模式。
來源: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7章。
《辭源》(修訂本):
“喻人畏強欺弱。參見‘吐剛茹柔’。”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冊,第1013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吐出硬的,吃下軟的。比喻怕強欺弱(常與‘茹柔’連用)。”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22頁。
“這部小說通過市井人物的‘吐剛’之态,揭露了封建等級制的扭曲人性。”
“破除職場‘吐剛茹柔’的潛規則,需建立公平的監督機制。”
吐剛作為漢語文化中的道德批判詞彙,其釋義根植于典籍,現代應用延續了對不公行為的審視,具有鮮明的倫理警示意義。
“吐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比喻畏懼強暴,常用于描述面對強權或暴力時表現出的退縮或屈服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吐剛”一詞具有鮮明的批判性,多用于文學或論述中,暗含對懦弱行為的否定。其曆史用例和成語關聯(如“吐剛茹柔”)進一步豐富了其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八字帖兒變元音蔽翳才高行潔長麾戳鍋漏打富濟貧黨議玎珰崿崝風表風角風情月思鳳尾牋鳳陽花鼓浮華孚命敢當诰毖關牡還納好夢難圓火眸見說焦熬投石精弱吉席愧勖兩鄰率到末伎内掌櫃甯許蓬檐窮鼠齧狸啟首遶梁饒有興味熱焰商祭山囚襫袯始創署紙尾四校私志四周圍貪飲讨嫌鐵角同年而語圖賴猥濫文款饷酬鄉俚痫厥銷減小器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