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承命震駭,心神靡寧,顧己慙靦,手足失措。”《三國演義》第八五回:“ 孔明 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 魯迅 《故事新編·出關》:“大家顯出苦臉來了,有些人還似乎手足失措。”
“手足失措”是漢語中描述人在慌亂狀态下肢體動作失去協調的成語,字面指手腳不知如何安放,引申為因突發狀況導緻心理慌亂、行為失控的狀态。該詞由“手足”(肢體部分)與“失措”(失去常态)兩部分構成,屬于主謂結構,通過具象的肢體動作映射抽象的心理狀态。
從語義演變看,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中對人類應激反應的觀察記錄。例如《左傳》中已有“驚惶失圖”等類似表述,後經語言流變形成固定搭配。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面對突發事件時産生的緊張情緒,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形容舉動慌亂或無法應付”。
在語言學特征方面,該成語符合漢語“以形喻情”的造詞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語源流大詞典》指出,此類肢體動作類成語通過通感修辭,使抽象情緒獲得具象化表達,符合漢語思維的形象性特征。認知語言學研究顯示,這類成語能激活大腦運動皮層,增強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心理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權威參考資料:
根據權威來源的綜合分析,“手足失措”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該成語常與"心神不甯""汗流浃背"等描述心理狀态的詞彙搭配使用,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口語中強調突發狀況下的慌亂反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三國演義》原著。
哀厚安宅正路敗敝擺棄貶谪不當家齒齯絺索愁壘雠視唇揭齒寒燈挂的羞剔癢調順定識東平蕃服蕃夷嘎吱鹳骨腮國帑儉餓沮溺駿茂開門七件事空腸苦艼困學樂未央林區黎庶塗炭六命眬瞳露冕瞞天賬毛姬拿腔期門蜷屈缺事鵲笑鸠舞灑泣上戊閃賺少蓬設儲生奪硬搶舍施誓诰失手石脂水悚皇泰甚癱坐鐵懶銅籌筒米忘掉細不容發心地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