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承命震駭,心神靡寧,顧己慙靦,手足失措。”《三國演義》第八五回:“ 孔明 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 魯迅 《故事新編·出關》:“大家顯出苦臉來了,有些人還似乎手足失措。”
根據權威來源的綜合分析,“手足失措”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該成語常與"心神不甯""汗流浃背"等描述心理狀态的詞彙搭配使用,多用于文學描寫或口語中強調突發狀況下的慌亂反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三國演義》原著。
“手足失措”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在緊急情況下失去了應有的應對能力,手腳不靈活,心神恍惚。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手(扌) - 古代漢字部首之一,意思是手的意象。
足(⻊) - 古代漢字部首之一,意思是腳的意象。
失(㫃) - 古代漢字部首之一,意思是失去、丢失的意象。
措(扌+此) - 漢字由“手”和“此”,表示手中抓住或擺放。
來源:
“手足失措”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形容由于緊張或恐懼而失去了應對能力。
繁體:
繁體字為「手腳失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可能有多種漢字寫法,例如「手足失措」的古文寫法為「手足失挫」。
例句:
1. 在意外發生時,他的手足失措,無法迅速適應環境。
2. 他突然接到這個壞消息後手足失措,完全懵了。
組詞:
手舞足蹈、措手不及、失措不堪。
近義詞:
手忙腳亂、措手不及、舉步維艱。
反義詞:
沉着冷靜、泰然自若、應對如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