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水的意思、苕水的詳細解釋
苕水的解釋
(1).水名。在今 陝西省 境内。《山海經·西山經》:“ 龍首之山 ,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 苕水 在焉。東南流注于 涇水 ,其中多美玉。”
(2).水名。在今 浙江省 境内。《山海經·南山經》:“ 浮玉之山 …… 苕水 出于其陰,北流注入 具區 ,其中多鮆魚。” 唐 靈一 《于潛道中呈元八處士》詩:“ 苕水 灘行淺, 潛州 路漸深……不知 天目 下,何處是雲林。” 宋 蘇轼 《表忠觀碑》:“ 天目之山 , 苕水 出焉。龍飛鳳舞,萃於 臨安 。”參見“ 苕溪 ”。
詞語分解
- 苕的解釋 苕 á 古書上指淩霄花。 〔苕子〕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羽狀複葉,花紫色,可作綠肥。亦稱“野豌豆”。 指葦子的花。 苕 á 〔紅苕〕甘薯的别稱。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水的解釋 水 ǐ 一種無色、無臭、透明的液體:水稻。水滴石穿。水洩不通。 河流:漢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稱。水庫。水利。水到渠成(喻條件成熟,事情就會順利完成)。水可載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筆。墨
專業解析
苕水是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一條河流名稱,其具體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基本釋義
苕水是古代河流專稱,最早見于《山海經》,指發源于今陝西省秦嶺山脈的河流。其名稱源于兩岸多生苕草(即淩霄花),故稱“苕水”。後世逐漸演變為“潏水”,屬渭河支流。
二、地理沿革
- 古代記載
《山海經·西山經》明确記載:“又西百二十裡曰浮山……苕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漢代學者認為其即潏水前身,流經長安(今西安)西側。
- 現代對應
今多考為陝西省西安市境内的潏河(古稱泬水),屬渭河南岸一級支流,全長約64公裡,流域面積687平方公裡。
三、名稱辨析
需注意與浙江“苕溪”區分:
- 苕水:專指陝西古河流(今潏河),見于《山海經》《水經注》等早期文獻。
- 苕溪:指浙江北部河流,因南朝《吳興記》“夾岸多苕花”得名,與陝西苕水無地理關聯。
四、文化意義
作為長安八水之一,苕水在漢代已被納入水利系統。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三秦記》稱其“繞長安城西”,是古代關中農耕文明的重要水源。
參考文獻來源
- 《山海經·西山經》(中華書局點校本)
- 《陝西省志·水利志》(陝西人民出版社)
- 《浙江通志·水系卷》(浙江古籍出版社)
- 《史記索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苕水”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兩條河流名稱,分别位于今陝西省和浙江省境内。以下是詳細解釋:
1.陝西省境内的苕水
- 文獻記載:出自《山海經·西山經》,記載龍首山附近有苕水,東南流入泾水,且盛産美玉。
- 地理位置:位于今陝西省,具體流域可能與古代泾水支流相關,但現代地理中已無明确對應名稱。
2.浙江省境内的苕水
- 文獻記載:見于《山海經·南山經》,描述浮玉山(今天目山)北麓的苕水向北流入具區(今太湖),以産鮆魚(刀魚)著稱。
- 曆史演變:唐代詩人靈一在《于潛道中呈元八處士》中提及“苕水灘行淺”,宋代蘇轼也曾引用,說明其曆史上是浙江北部的重要水系。
3.補充說明
- 名稱來源:“苕”字本義指淩霄花或蘆葦花,可能與河流沿岸植物特征相關。
- 現代關聯:浙江苕水可能為今東苕溪、西苕溪的前身,屬太湖流域水系。
參考資料
- 以上信息綜合自《山海經》原文及漢典()、滬江詞典()等高權威性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籍或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覽...
班鸠並馳箔幛不睹事暢利蟲穢詞黃鬥鑿斷頭話蹲腿方趾圓顱笵埴風績覆愛羔裘縆(緪、絚)公大夫骨溜溜懷眷緩頰穢誣弧菌豁啷解休诘谪羁候凈床酒囊飯袋季友伯兄絕後連樯利赢鸾液率奪梅黃雨孟享弄月嘲風拼力貧眼品月遷怨拳民确固忍可軟纏濡寫上日社稿世标食前方丈飾談水溜鼠毛褐送嫁踏空堂參炭坑阗繁調色鄉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