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洞。 漢 陸賈 《新語·道基》:“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據德而行,席仁而座,杖義而彊,虛無寂寞,通動無量。” 王利器 校注:“《淮南子·俶真篇》:‘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通洞,即通動也。”
“通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成語用法
基本含義指人的言行舉止敏銳靈活、反應迅速,由“通”(通達)和“動”(行動)組合而成,強調思維與行動的敏捷性。例如形容人“通動”時,表示其能快速適應變化并做出正确決策。
古籍中的通假用法
在漢代文獻如陸賈《新語·道基》中,“通動”與“通洞”相通,意為通達無礙、深遠廣闊。如“虛無寂寞,通動無量”描述的是精神層面的通透與無限性,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哲學文本。
補充說明:現代日常使用中,“通動”作為成語較為罕見,更多出現在特定文學或學術讨論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語》《淮南子》等古籍及相關校注資料。
通動是一個漢字詞,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和用法。我們将逐個探索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通動的意思通常是指信息流通、交流或傳遞等動作。這可以包括口頭交流、書信、電信或數字信息的傳播等。此外,通動還可以引申為流通、傳播、普及、溝通等概念。
通動的部首是辶,意味着它與行走、行動有關。它的筆畫數目為11。
通動這個詞的源自于古代文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通動的含義和用法逐漸豐富和發展。
通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動」。
在古代,通動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寫法為「通凡」。凡表示一般、普通,通表示交流、流通,所以通動的古字寫法表示了普遍交流與流通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通動的不同用法:
1. 信息的通動使人們更加了解世界。
2. 這個社交平台的通動性非常強,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聯繫。
3. 書信是古代人們通動的重要方式。
通動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
1.信息通動
2.交流通動
3.溝通通動
通動的近義詞包括:傳遞、傳播、交流、流通等。
通動的反義詞包括:阻斷、中斷、隔絕等。
通動是一個多義詞,它不僅僅代表了信息的傳遞,還涉及到交流、流通和普及等概念。通過學習和了解通動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