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狨坐 ”。1.用狨皮連綴而成的坐褥。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一:“狨座,文臣兩制,武臣節度使以上,許用……狨似大猴,生 川 中,其脊毛最長,色如黃金。取而縫之,數十片成一座,價直錢百千。”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 建炎 維揚 南渡時,雖甚倉猝,二府猶張蓋搭狨坐而出,軍民有懷甎狙擊 黃相 者。”《宋史·輿服志二》:“ 乾元 九年,重修儀制:權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學士、待制,經恩賜,許乘狨坐;三衙、節度使曾任執政官,亦如之。”
(2).借指重臣。 宋 劉克莊 《賀新郎·戊戌壽張守》詞:“家家香火人人願,要還他, 慶元 狨座, 建炎 蟬冕。”
“狨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用狨皮(一種類似猴子的動物皮毛)縫制而成的坐褥或鞍墊。狨的脊毛長且呈金黃色,數十片皮毛拼接成一張座墊,工藝昂貴(參考《萍洲可談》)。
引申含義
借指高級官員。宋代規定,文臣“兩制”(翰林學士、知制诰)、武臣節度使以上官員方可使用狨座,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參考《宋史·輿服志》)。
狨類動物體型似猴,毛色金黃,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及中南美洲。其皮毛因柔軟珍貴,成為古代奢侈品原料()。
《狨座》(rǒng zuò)一詞來自漢語,是一個名詞,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像狨猴一樣坐在某個地方。
《狨座》一詞由“犭”和“座”兩個部首組成。“犭”為犬部,表示與狗或狗相關的事物;“座”為廣義的家具的部首,表示與坐有關的事物。《狨座》這個詞共有9個筆畫。
《狨座》一詞首次出現在現代漢語中,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筆直坐在某個地方,如同狨猴坐姿一樣。
《狨座》的繁體字為「狨做」。
在古時候,沒有單獨的字形來表示《狨座》這個詞,而是通過組合使用動物形象和表示坐的字來表達這一意思。
1. 他像狨猴一樣獨自坐在樹下思考。
2. 她穿着古裝,在舞台上像狨猴一樣優雅地行走。
1. 狨猴:指一種小型的猴子,體态矯捷,尾長。
2. 座位:指供人坐的地方。
3. 獨坐:指一個人獨自一人坐在某個地方。
1. 無座:指沒有座位可以坐。
2. 單坐:指一個人獨自一人坐在某個地方。
1. 衆座:指有很多座位供多人坐。
2. 共坐:指多人一起坐在某個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