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上的月亮。 唐 張說 《送王光庭》詩:“ 楚 雲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 白居易 《飲後夜醒》詩:“枕上酒容和睡醒,樓前海月伴潮生。” 明 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會曹汝學侍禦于麓堂夜歸遂過侍禦宅》詩:“菊院霜天靜,楓城海月遲。”
(2).海生動物名。亦稱窗貝。貝殼圓形,薄而透明,多用來嵌裝門窗或房頂,以透光線;肉可食。《文選·郭璞<江賦>》:“王珧海月,土肉石華。” 李善 注注《臨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鏡,白色,正圓,常死海邊,其柱如搔頭大,中食。” 宋 梅堯臣 《杜和州寄新醅》詩:“ 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第七章:“頭上是瓦蓋的屋頂,在前檐鋪着的那四塊海月上面,迅疾地滾動着雨水。”
“海月”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海上的月亮,常被用于描繪月光映照海面的虛幻景象,比喻不切實際的事物或人。例如唐詩中“樓前海月伴潮生”(白居易)、“楚雲眇羁翼,海月倦行舟”(張說),均以海月渲染意境。
作為藥材時,海月肉性平味甘,具有消食化痰、調中利膈的功效,主治痰結食積、黃疸、消渴等症。内服需煎湯,用量15-30克。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生物學及中醫藥學等多方面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海月是指水母的俗稱。水母是一類生活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通常呈現圓盤狀或傘狀,身體透明,觸角較長,靠浮力在水中漂浮。海月也常用來形容某些物體的形狀或顔色與水母相似。
《海月》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氵”(三點水),右邊是“月”(月亮的月)。總計七個筆畫。
海月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海月”(左邊“海”,右邊“月”)。現代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海月”。字形的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的結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多種形式。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寫法也會有所變化。對于《海月》這個詞,古代的寫法是“海月”,和現代相同。
1. 潮起潮落,海月隨波漂流。
2. 她的笑容純真如海月般明亮。
3. 夜晚的海邊,海月如夢般的美麗。
組詞:海洋、海浪、月光
近義詞:水母、水母蟲
反義詞:陸地、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