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奸牙”。奸詐的買賣撮合人。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雜課·牛驢雜稅》:“然貿易多寡之不時,陰晴之無定,奸牙得以藉口隱匿,十僅填其一二。”《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今訪聞有等奸牙,故意擡昂米價,以緻小民日食維艱,殊深痛恨。”
“奸牙”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本義
指“奸詐的買賣撮合人”,即古代或特定場景中從事中介交易的中間人,但帶有明顯的負面色彩,形容這類人通過欺詐、隱瞞等手段謀取利益。例如清代文獻《福惠全書》中提到“奸牙得以藉口隱匿”,即描述其通過不誠信手段減少報稅金額。
引申義
現代用法中,該詞也可擴展為形容“言辭狡詐惡劣、心懷不軌之人”,強調其言行具有欺騙性和危害性。例如成語用法中,可指某人說話陰險刻薄,如同鋒利的牙齒般傷人。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描述,日常口語中較少見。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常用詞彙混淆(如“尖牙”)。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具體場景替換為“奸商”“陰險之徒”等更通用的詞彙。
《奸牙》一詞泛指邪惡的牙齒,形容一個人的牙齒兇狠、狡猾。在引申義中,也可用來形容人心險惡、狠毒狡詐。
《奸牙》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女”和“牙”。其中,“女”是奸牙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女性相關的意義;而“牙”是奸牙的主體部首,表示與牙齒相關的意義。奸牙的筆畫總數為12畫。
奸牙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出現在典籍《左傳》中。在《左傳·成公二年》中的一段描述中,有“公孫宮之客問薳曼之故”一句,其中“薳曼”即指的是奸牙。後來,奸牙一詞逐漸演變,用來形容人的上述特點。
奸牙的繁體字為「姦牙」,字形上與簡體字有所差異,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奸牙的形狀有所變化。根據古籍《康熙字典》的記載,奸牙的古字寫法為「姦牙」,字形上與現代寫法保持一緻。
1. 他露出了一口奸牙,讓人不寒而栗。
2. 她的笑容中透着一絲奸牙,令人感到不安。
1.奸詐
2.奸佞
3.奸猾
1.狡詐
2.狡猾
3.陰險
1.善良
2.正直
3.忠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