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依自己的志願意向行事。《史記·伯夷列傳》:“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漢書·蕭望之傳》:“﹝ 王仲翁 ﹞顧謂 望之 曰:‘不肯録録,反抱關為。’ 望之 曰:‘各從其志。’”亦作“ 各行其志 ”。《北史·宇文孝伯傳》:“ 尉遲運 懼,私謂 孝伯 曰:‘吾徒必不免禍,奈何?’ 孝伯 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 武帝 ,為臣為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将焉逃死?足下若為身計,宜且遠之。’於是各行其志。” 宋 戴埴 《鼠璞·溫公申公議論》:“ 範景仁 與 溫公 為異姓兄弟,心未嘗不合, 元祐 出處,各行其志,不失為同也,人安得議其優劣?”
“各從其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志向行事,尊重不同的選擇”。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既包含對個體自主性的尊重,也隱含“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處世智慧,適用于強調多元共存的語境。
《各從其志》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每個人根據各自的志向、主張去從事自己的事業。下面将對這個成語進行詳細的解釋和相關信息。
《各從其志》由“各”和“從”兩個字組成。其中,“各”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4個筆畫;而“從”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4個筆畫。
《各從其志》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漢書·張世儁傳》。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三國之事,各從其志。”意思是三國時期的人們各自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從事各自的事業。
繁體字中的“各”字寫作「各」,而“從”字寫作「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當時的“各”字寫作“口⺗”,而“從”字寫作“⺅人”。
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志向去追求各自的事業,即不刻意追隨别人的步伐。下面是一個使用《各從其志》的例句:
他們在職業選擇上各從其志,有人選擇了教育工作,有人選擇了藝術創作。
組詞:各行各業、各抒己見、各色人等。
近義詞:因材施教、人各有志。
反義詞:同流合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