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 唐 楊巨源 《同太常尉遲博士阙下待漏》詩:“沉沉延閣抱丹墀,松色苔花顥露滋。”
“颢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自然現象
直接解釋為“白露”,即秋季清晨凝結的白色露珠,如唐代楊巨源詩句“松色苔花颢露滋”。此義強調純淨、無雜質的自然狀态()。
文學引申
古代文人用以形容月亮等事物的明亮清澈,後泛指事物通透、無遮掩的狀态,如“光亮明澈、清澈透明”。
“颢露”兼具自然現象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内涵,既可指具體的白色露珠,也可象征光明通透的特質。
《颢露》是一個漢語詞語,指代陽光照射在露水上形成的光輝。
《颢露》的部首分别是「頁」和「雨」,整體共有19個筆畫。
《颢露》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自《文選·簡文帝集》:“開蘭寺之小樓,近明神門,觀風日之清芳,覽華亭之清景,列颢露之恢詭。”後來逐漸被引用和使用。
繁體字中的「颢露」為「顥露」。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繁體字的情況下,多采用「顥露」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颢露」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顥露」或「顥諾」。
1. 朝陽灑下,映照着微露上的一抹颢露。
2. 清晨,叢林中的鳥兒在颢露的照耀下歡快地歌唱。
颢露光輝、颢露草木、颢露晨光、颢露之恢詭。
陽光、朝露、晨光、光輝。
昏暗、黑暗、暮光、陰霾。
【别人正在浏覽】